關于未成年犯罪特征_對于未成年犯罪,你怎么看?
特邀律師
法律是為人的道德行為,作明確化的說明。生活在運動的社會中,法律條文是不可能如毛細血管一樣多的,滿足各式各樣的行為道德問題的丈量的。所以,各階層各工種的學者,倍審員的參與才能夠較準的衡量道德行為準則的守護。我想,未成年人的違法問題是應看是什么行為違法地,而論了。草層文盲者我謝謝邀答,蠢言見笑了。
1、犯罪人數逐年上升。
2、涉案罪名主要集中在侵犯財產型犯罪。如盜竊、搶劫、詐騙、敲詐勒索等侵財犯罪 3、涉案未成年人以社會無業人員和男性居多,同時在校學生發案人數和未成年女性犯罪人數明顯增加。4、暴力犯罪趨向明顯。未成年人模仿力較強,且作案手段殘忍,不顧后果。未成年人犯罪中具有明顯暴力特征的搶劫、殺人、故意傷害、強奸等犯罪。5、共同犯罪趨勢明顯。未成年人人小力單,好群體活動的生活特征決定了共同犯罪占比例較大。6、犯罪未成年人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為主。7、重新犯罪人數呈現增長趨勢,間隔時間縮短。8、犯罪年齡有低齡化趨勢。未成年人心智發育不完全,對法律知識是一知半解,犯罪隨意性和隨機性大,低齡化趨勢明顯。廢除<未成年人保護法﹥
【“誰家的孩子誰抱走”是有其存在道理的】
筆者作為一個有孩子的家長,一聽到未成年人犯罪這個詞,相信那種揪心的感覺和你一樣,同時不由地要回身瞅瞅自己的孩子。筆者想給家長們說,社會上有句話叫做“誰家的孩子誰抱走”,咱作為家長,首先要盡到自己的責任,把自己的孩子帶好。
一是多一點追求,少給孩子帶來心理誘因。小孩子們的犯罪動機往往比較簡單,常常是受到某種因素誘發和刺激而突發犯罪,許多未成年人從大人那里學會貪圖吃、喝、玩、樂等物質享受,容易模仿產生不良行為。
二是注意交友方式,給孩子營造健康的人際交往氛圍。一些未成年人過早輟學,無所事事,浪跡街頭,便三、五成群,拉幫結伙,經常聚集在一起吸煙、酗酒滋事的行為,多是從大人那里模仿來的。
三是生活中要充滿善意,為孩子做好心靈疏導。從犯罪手段來看,未成年人作案手段往往殘忍,犯罪后果嚴重,這往往和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疏導教育有關。
四是營造和睦家庭環境,讓孩子有個溫暖的家。從犯罪生活環境看,輟學少年和畸形家庭的人數居多,流動人口子女也占有一定比例。這樣的孩子往往在生話上過得不好,大人管不好或者根本就沒有大人管教,以至導致孩子主控行為的任意性,犯罪的突發性。
作為孩子的父親,我說的這些與同樣做了家長的你有共鳴嗎?
我國《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應當從輕或減輕處罰?!睋?,在我國,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只對八種較為嚴重的犯罪承擔刑事責任。已滿16周歲的人對所犯的所有罪行承擔刑事責任。
對于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除極少數由公安機關做出處罰外,絕大多數犯罪嫌疑人最后基本都是被訓誡或者交由監護人嚴加管教,很少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因為他們都有個共同的標簽是“未成年人”。
我們國家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促進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制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
然而,近年來,頻頻發生的青少年犯罪問題,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并且有著犯罪年齡低齡化,犯罪類型多樣化等特點,加強對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研究已是刻不容緩。尤其是一些留守兒童、父母離異或感情不和等家庭,更成為青少年犯罪的重災區。
目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也是犯罪高發時期。未成年人犯罪主要集中于搶劫、盜竊、故意傷害、故意殺人、強奸、尋釁滋事、聚眾斗毆7項罪名。從組織形式看,共同犯罪現象突出。
對未成年人犯罪,社會、家庭、學校都顯得很無奈。絕大部分犯罪嫌疑人最后基本都是被訓誡或者交由監護人嚴加管教,很少被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因為他們都有個共同的標簽“未成年人”。 因此,近年來不斷發生的一些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讓很多人發出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到底在保護誰?的疑問和感慨。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我國近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趨勢呢?
究其原因,除自身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外,還有其他因素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觀原因,除了社會原因外,家庭原因是絕對不容忽視的。 一些家庭父母為了生計,常年奔波在外打拼,或者父母離異,出現家中子女過早自理生活、無人管教現象,導致一些未成年人自我放縱,誤入歧途。此外,從全國范圍看,獨生子女居多,從小嬌生慣養、寵愛有加,家長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著,對孩子的各種不合理要求唯唯諾諾,沒有原則的遷就,實際上起了縱容、推波助瀾的作用,久而久之使孩子養成了頤指氣使、驕橫跋扈、不服管教的惡習,導致家長管不了、也不讓管、學校不敢管的尷尬境地。
從主觀因素來看,未成年人因其生理和心理諸因素都處于“變化活躍期”,容易出現“沖動”或者是“頹廢”兩種極端心態。 1、道德意識淡化,甚至泯滅,是非觀念模糊。未成年人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發育期,缺少必要的是非觀念,往往以哥們義氣代替朋友健康的友誼,容易被社會上一些居心不良的壞人所利用而同流合污。 2、人生觀、價值觀念扭曲。受社會上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一部分未成年人形成了錯誤,甚至畸形的錯誤意識,比如:老實人吃虧、法不責眾、未成年人不承擔責任等,成為違法犯罪的心理動因。
未成年人犯罪是目前我們社會客觀存在的且無法完全禁絕的一種社會現象。對于未成年人犯罪,司法實踐已證明,僅靠刑事制裁和行政處罰這一治標措施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綜合社會力量,在多個層面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未成年人的犯罪預防工作是必須且緊迫的。
未成年人犯罪已經成為影響我國治安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為加強成年人犯罪的預防與治理,全社會都應該來關心這項社會系統工程。
未成年犯罪也是犯罪,沒什么年齡之分,做錯了就是做錯了,需要接受一定的懲罰。
什么是校園霸凌?指的就是我們在校園中受到欺凌與壓迫,其中包括肢體和言語上的攻擊,或者是在班級中遭到排擠,以及對于外貌,身材,性格上的點頭論足,嘲笑,譏諷使人造成心理上的自卑,抑郁寡歡。讓人開心不起來,甚至想要逃離學校,人群,希望離所有人越遠越好,越來越不喜歡社交,也不喜歡和人說話。
作為家長我覺得要對孩子上點心,多引導孩子做一個積極樂觀,健康向上,樂于助人的良好少年,不惹事但是也不怕事。
另外可以多觀察孩子平時的表現,看看有沒有哪里不一樣,比如衣服有沒有突然變得臟兮兮,有沒有變得敏感,不愛說話,不愿意去學校等,必要的話可以給老師打個電話,每周和孩子像朋友一樣談心,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并且要堅定地告訴孩子:“別怕,出了任何事情,你還有我”。
作為孩子來說,首先我們要按時回家,不要去人少的地方,如果需要有人跟蹤你一定要鎮定,不要慌,盡可能的拖延時間,尋求路人的幫助。
要是被同學或者其他人欺負了,一定不能替對方隱瞞,當做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要告訴自己的父母和老師,讓他們幫忙解決。
如果在家鄉和老師的介入下事情還是沒有得以解決,可以選擇報警。
最后希望大家都可以遠離校園暴力,度過一個開心快樂的童年。
撰文:白梔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