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兩白酒算醉駕嗎_喝一兩白酒算酒駕嗎?
特邀律師
酒后開車絕對害人害己,但是并不是喝了白酒就不能開車,這要看具體的情況而定。血液中酒精含量超過或等于20mg/100ml,就屬于酒后駕駛,但是低于20mg/100ml,不屬于酒后駕駛;而白酒也分酒精含量,國內普通白酒都要50°以上,但是也有超級低度白酒,如韓國白酒就20°左右,如果喝的超級低度白酒,且極少的話,使得自身血液中,酒精含量低于20mg/100ml,還是可以駕駛汽車的。
酒精進入人體之后,一般情況下在五分鐘之后,就可以混入血液之中,也就是說喝完白酒五分鐘之后,進入醫院檢測身體酒精含量,就可以輕松測試出是否酒駕。不過,要想達到充分值的話,一般需要飲酒一小時之后,才能達到。換句話說,喝完白酒一小時之后,一般人測試的血液酒精含量,都可以體現出喝了多少酒。
人體分解酒精也需要一個過程,這個指標一般根據個人的體質不同而不同,但是一般情況下,一個普通人喝了一瓶500毫升的啤酒,也就是3°左右的啤酒,那么2個小時左右可以吸收完,此時做血液測試,是不會達到酒駕狀態的。如果喝了一兩白酒國內普通白酒,一般需要3個小時的時間,才能徹底消化,喝三兩白酒,一般需要8到10個小時的消化時間。
總之,喝了白酒之后多久能開車,取決于喝了什么種類的白酒,喝了多少白酒,以及喝了多長時間。喝的白酒度數越高,而且喝的越多,并且喝酒時間相對較短,那么人體需要分解白酒的時間就要更長一些;反之既然??傮w來看,如果喝了一兩白酒,最好在三四個小時之內不要開車,如果超過三兩白酒,最好當天不要開車了,畢竟酒后駕駛害人害己。
3
飲酒后多長時間駕車是安全的?乙醇代謝動力學的研究表明,酒精完全排出的時間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很難劃定一個標準的醒酒安全期。
酒精的吸收與許多因素有關,如人體內乙醛脫氫酶分泌的多少,胃充盈狀態、酒濃度、飲酒量及飲酒速度等。比如胃內充盈時飲酒可延緩酒精的吸收。據實驗顯示,飲用50ml乙醇后,大部分人在8小時后血液中就檢測不出乙醇。但個人對酒精的耐受程度不同,一些酒量大的人可能只是對酒精的耐受程度比較高,酒后反應不是很明顯,但這并不表示血液中已經沒有酒精存在。由于人體存在個體差異,對酒精分解能力不同,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酒后駕車是指駕駛人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100毫升20毫克,并小于100毫升80毫克為酒后駕車,如大于100毫升80毫克為醉酒駕車。通常情況下,喝1-2瓶啤酒、或一兩左右的12度紅酒、半兩左右的白酒,就能達到酒駕標準。科學描述:人飲酒后5分鐘即可在血液中發現酒精,2個多小時后酒精會被人體全部吸收。隨著時間推移,酒精在體內會逐漸被吸收、分解,含量會逐漸降低。 通俗的說:一般情況下,人體每小時可以代謝10-15克的酒精,有的人稍快,有的稍慢。 以飲酒量1斤(500克)來計算,一般白酒的酒精含量大概在200克,以每小時代謝10克計算,大概需要20個小時才能將1斤白酒完全代謝完。而喝一瓶啤酒或二兩白酒,最好等到6個小時后再開車。晚上飲酒后,第二天起床后體內酒精含量依然較高,對于一些代謝較慢的司機,即使24小時候也有可能被查出酒駕。在這里給出一個通俗的判斷標準1斤白酒24小不駕車,半斤白酒12小時不駕車,二兩白酒6小時不駕車。但是每個人代謝情況不一樣,所以此判斷標準因人而異。
以70公斤重的人為例,喝2瓶啤酒和2兩白酒,理論上能構成醉酒駕駛,血液中酒精含量峰值可達到133.3mg/100ml。 從理論上,是否構成酒駕或醉駕,與飲酒者的體重、飲酒量、酒品的酒精含量和飲酒后經過的時間長短有關。其中飲酒后經過1個小時,血液中的酒精含量達到峰值,3-4個小時為半衰期。
酗酒對身體有害,這點毋庸置疑。
大量飲酒,尤其是長期大量飲酒會增加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以及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等疾病的發生風險。
但什么才叫酗酒呢?
醫學上有個定義,一次性喝5瓶或5瓶以上啤酒就叫酗酒。
一次能夠喝5瓶啤酒的人應該有不少吧。一瓶啤酒大概有600ml,酒精含量大概2%~4%。含有的酒精也就是12g~24g。5瓶啤酒大概就是60g~120g,這就是酗酒時的酒精含量。
每天晚餐喝二兩白酒一瓶啤酒,這樣算是酗酒嗎?
簡單計算一下,白酒的酒精含量大概是40%~50%,二兩(100g)白酒含有的酒精大概就是40g~50g。每天二兩白酒一瓶啤酒的酒精含量也就是56~74g。所以可以認為,這就算是酗酒。
那每天可以喝多少酒合適呢?
雖然適量飲酒可能有預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但證據并充分,所以不要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病而去喝酒,已經在喝酒的人一定要適量。如果已經有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人,能戒就戒掉吧。
我國膳食營養指南建議,一成年男子一天的飲酒的酒精含量不要超過25g,成年女子一天的飲酒的酒精含量不要超過15g,折算成白酒就是一兩(50g),葡萄酒就是二兩(100ml),啤酒就是半瓶(300ml)。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我是醫師楊浩,專注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
篇幅有限未能面面俱到,如需了解更多醫學知識,歡迎關注“醫師楊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