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的區別_是除斥期間還是訴訟時效?
特邀律師
1.兩者的法律后果不同,雖然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的法律后果都表現為某種權利的消滅,但是,訴訟時效所消滅的是權利人享有的勝訴權,而除斥期間則消滅的是權利人享有的實體民事權利本身,如追認權、撤銷權、解除權等。
2.兩者的期間不同,雖然訴訟時效和除斥期間都以一定事實狀態存續一定時間為內容。但是,訴訟時效是可變期間,適用中止、中斷或延長的規定,而除斥期間則一般是不變期間。不因任何事由而中止、中斷或者延長。
3.兩者的適用依據不同,訴訟時效規定的是權利受害人請求法律保護的期限,僅適用于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不行使請求權的情況,而除斥期間規定的是權利人行使某項權利的期限,以權利人不行使該實體民事權利作為適用依據。
4.兩者的適用條件不同。訴訟時效是在當事人主張時,人民法院予以援用,而除斥期間則是由人民法院依職權予以援用,不論當事人是否主張。
5.兩者的起算時間不同。訴訟時效的起算始自權利人能夠行使請求權(請求權產生之時),我國《民法通則》從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害時起算。而除斥期間則是自相應的實體權利成立之時起算。
訴訟時效指權利人在一定期間內不行使請求法院保護其民事權利的權利,即喪失了該權利,不能請求法院依訴訟程序強制義務人履行義務的法律制度。權利人請求法院保護其民事權利的法定期間,就是訴訟時效期間,在訴訟時效期間屆滿后,權利人請求法院保護其權利的權利消滅。
除斥期間是指法律規定的某種權利存在的預定期間。除斥期間屆滿,實體權利即消滅。
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法律后果不同。訴訟時效期間的屆滿并不消滅當事人的實體權利;除斥期間的屆滿則使權利人的該項實體權利消滅。
(2)制度目的不同。訴訟時效目的在于否定原來的關系,維護新的關系,除斥期間的目的在于維護原來的關系。
(3)適用條件不同。訴訟時效完成,權利人的實體權利并不消滅,債務人自愿履行的也受法律保護,其不依義務人主張,法院不能主動適用;除斥期間的適用不需要當事人提出主張,法院也可依職權主動適用。
(4)期間不同。訴訟時效期間的起算,以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計算,而且其可以適用中止、中斷或者延長的規定;除斥期間則從權利成立時起算,且為不變期間,不能適用中止、中斷或者延長的規定。
(5)法律條文表達不同。訴訟時效期間在立法中表述為“時效”,即規定某請求權因多長時間不行使而消滅;除斥期間在立法上表述為權利存續期間。
1、立法精神不同。除斥期間制度的目的,是為維持已經存在的法律關系。而訴訟時效制度的目的,卻是維護與原法律關系相對立的新的社會關系。
2、適用客體不同。除斥期間的客體一般為形成權。但并非所有的形成權民法都設定除斥期間。訴訟時效的客體為請求權,但也不是一切請求權均應適用訴訟時效。
3、期間性質不同。除斥期間規定權利存續的固定時間屬不變期間,除法律有特殊規定者外,不能中止、中斷和延長,且期間較短,以早日確定當事人間的關系為目的。訴訟時效為可變期間,可以適用中止、中斷和延長的規定,且期間較長。 來源:-除斥期間 來源:-訴訟時效
只有債權請求權才有訴訟時效,形成權適用除斥期間。訴訟時效指向訴權,除斥期間指向實體權利。通俗的說,你要是弄不懂基礎概念就區別不了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反正都是為了應付考試,何必這么認真,看到保證神馬的十有八九都是除斥期間就對了。
我們來討論一組民法上容易混淆的概念:訴訟時效與除斥期間。
1.訴訟時效:
(1)訴訟時效制度在民法總則里面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法律設計這個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醒權利人要及時行使權利,否則法律不保護在權利上的沉睡者,試想權利人對自己遭受侵害的權利都不上心,法律憑什么著急的要保護他,要不真成了皇帝不急,太監急了;
(2)訴訟時效的經過并不導致權利本身消滅,只是會使義務人獲得抗辯權;
(3)短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最長時效期間自權利被侵害之日起計算;
(4)訴訟時效是可變期間,可中斷、中止或延長;
(5)訴訟時效適用于請求權,且主要適用于債權請求權。
2.除斥期間:
(1)除斥期間是指法律賦予權利人一個行使權利的期間,超過該期間將會使權利消滅的制度。
(2)除斥期間的經過,將會使權利本身消滅,對比訴訟時效(2),體會他們的不同;
(3)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產生之日起計算;
(4)除斥期間是不變期間,不得中斷、中止或延長;
(5)除斥期間適用于形成權。
上面只是簡單的介紹了下這兩個概念,接著我們來舉一個例子:
一個村莊最近經常遭受野獸攻擊,上帝給了這個村子里的2個勇敢的年輕人一人一把寶劍,讓他們保護整個村子,一把寶劍叫訴訟時效,一把寶劍叫除斥期間,上帝害怕寶劍力量過于強大,便給它們設下了有效期,會讓寶劍在一定期間后自動失去力量。
野獸或許聽到了些許風聲,便逃到城外避風頭去了。2個年輕人見狀,就把寶劍都收好了,過了一段時間,野獸又回來了,年輕人就去找他們的寶劍,拿著訴訟時效的年輕人發現,寶劍還在,只是已經沒有了神力。(訴訟時效經過,權利還在,只是變成了自然權利,義務人獲得了抗辯權),而當初拿到除斥期間的年輕人發現,他的寶劍消失了(除斥期間經過,權利消滅)。
通過上面的講述,相信大家能將二者簡單的區分了,但是大家知道,法律是一種規則,他的任何一個規定不是拍腦門拍出來的,而有他背后的價值判斷,我們不僅要知道法律本身的規定,還要探究他背后的原理。
訴訟時效,主要適用于債權請求權,而請求權是一項請求他人為或不為某行為的權利,決定權不在于你,而在于這項權利所對應的債務人,你只能請求他而為之或不為之,法律設立訴訟時效制度就在于督促你行使權利,訴訟時效期間經過,你的權利便不再受法律強制力的保護,而只能變成一種自然權利。
除斥期間,主要適用于形成權,形成權與請求權不同,你不再需要看其他人的眼色行事,而可自行決定,例如:在無權代理中,于被代理人追任前,善意相對人享有撤銷權而可撤銷無權代理合同,合同一經撤銷,自始無效,其他人不得提出異議。相比起請求權,形成權要強大的多,但民法世界里不允許這么強大的存在,故設立除斥期間制度,一段時期經過,權利消滅,例如:上例中,在被代理人追認或拒絕追認后,善意相對人的撤銷權消滅。
除斥期間指法律規定某種民事實體權利存在的期間。權利人在此期間內不行使相應的民事權利,則在該法定期間屆滿時導致該民事權利的消滅。訴訟時效指民事權利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在法定的時效期間內不行使權利,當時效期間屆滿時,人民法院對權利人的權利不再進行保護。以你舉的甲欠乙錢例:甲乙在訂立借款合同時,乙對合同存在某種重大誤解,按合同法規定,存在重大誤解的合同是可撤銷合同,自知道或應該知道誤解事項之日起一年內可行使撤銷權。所以對乙來說,這個可行使的撤銷權是1年,這個1年即是除斥期間,過了這個期間,就不能再行使撤銷權。這個期間還不能中斷中止延長。還款期到后,兩年內乙都未追索,則兩年期滿后,過訴訟時效,債權成為自然債權,法律不再保護。這個期間可以因法定事由中斷中止延長。所以,這個例子說明,除斥期間和訴訟時效完全是兩個概念,一個過另一個沒過之類本身就是偽問題,往往沒有關聯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