輩分不同怎么稱呼_爺爺以上輩分怎么稱呼?
特邀律師
相聲講究師承,沒有師父的相聲演員被稱為海青。只要是說相聲的,沒人愿意當海青,早晚都要拜個師父。其實,在解放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師承這件事幾乎被淡化了,年輕的相聲演員考慮得更多的不是要拜誰為師,而是加入哪家專業院團。是去廣播說唱團,還是全總文工團,還是地方曲藝團?
最近這一二十年,特別是隨著德云社的壯大,相聲這一行里的傳統的東西又逐步恢復了。當年,姜昆拜師時不興磕頭,擺枝,也不搞引保代。現在這些全都又回來了,就連被耽誤了的李文華臨終前也如愿以償地拜了師。
拜了師的相聲演員都有自己的輩分,自己的這一脈從誰打頭,傳到誰跟誰,都有明確的記載,就好像大戶人家的家譜。輩分跟年齡無關,師哥師弟也跟年齡無關。入了師門,就是師父的弟子,也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但師徒反目為仇的也不是沒有。遠的不說,就以郭德綱與何云偉為例。
何云偉原先是郭德綱的大徒弟。他從德云社出走后,郭德綱將其逐出戶門,收回藝名中的“云”字。何云偉本名叫何偉,所以現在既有人叫他何偉,也還有人喊他何云偉。何云偉當然不能當海青,原打算拜劉洪沂為師,劉洪沂沒收,但認他做了干兒子。后來,何云偉又找到侯耀華,侯耀華答應了,收他為徒。侯耀華的師父是常寶華。常寶華跟侯耀華的父親侯寶林是同輩,是郭德綱的師爺。換句話說,何云偉重新拜師后就跟郭德綱平輩了。
題主問現今相聲界的輩分是怎么樣子,要我說,就一句話三個字:有點亂。
更多精彩的悟空問答,請關注蕭陶的頭條號(或者“蕭陶說”)。錯過了以前的,別錯過以后的。點關注,不迷路。
生己者為父母,
父之父為祖,
祖父之父為曾祖,
曾祖之父為高祖,
高祖之父為天祖,
天祖之父為烈祖,
烈祖之父為太祖,
太祖之父為遠祖,
遠祖之父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遠、鼻。
書中說:因人懷胎,鼻先受形,故鼻祖為始祖
謝謝悟空邀請!現我回答你的問題。
我們村姓路的比較多,約有二千人左右。最近深究,我們這支人是從哪兒來的?據史料記載,最早出自山西省洪桐縣,后分支山東,又分支徐州市銅山區大彭鎮和漢王鎮,都在故黃河南岸。
根據我的記憶,“萬”字輩最高了,族里人都聽他的,下一輩“廣”字輩,再下一輩是“培”字輩,以上五輩中我只記這三輩。我爺爺就是培字輩的。
到我父親這輩人,至下四輩人,我就清楚了,分別是:長,遠,道,德,茂,我父親是長字輩,我遠字輩,我兒子是道字輩,我孫子是德字輩……。
一個姓氏有輩分是有科學道理的,血統,稱呼,哪支人等等,不亂有秩序,也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我對現代給孩子亂起名不認同,容易產生錯覺和矛盾。如我們村就出現過,小孩起名無意中有祖宗的輩分,結果全宗族的都不愿意,逼他給孩子改了名,才平息這起風波。
中華文明有五千的歷史,先輩創造了璀璨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應傳承和發楊光大。
總之,按輩分起名,還是符合中華文明的。
農村有一句俗話說得好:蘿卜長在畦埂上——人小輩大“”,非常形象地說明了提出的“農村按輩分稱呼,歲數大的管歲數小的叫叔叔。”這種情況,凡是根據當地風俗,講究輩分的地方,在全國各地農村幾乎都存在。我覺得,也不奇怪,反而挺有意思的。
前幾年,在老家一個超市買日用品,一個打扮時髦女性走進店門,突然說:“你是叫xxx吧,某某村的。”我疑惑地看著她,問:“你是?”她趕緊說:“我是你小表姨啊。東頭,你不是有一個姑姥嗎?我就是她閨女。”我半信半疑,上下打量她一番,心想:“我有這么年輕漂亮的小表姨啊?怎么不知道呢?”事后,我回家問老媽,才弄明白。原來這個比我小的小 表姨是老媽娘家那頭姑姑家的女兒。自從她們一家搬進城之后,大概有20多年沒見啦。怎么還能認得出來呢!你看,人家讓你叫她小表姨,肯定有一定地說道的。讓你叫她小表姨叫的心服口服的。
還有一件更有意思的事情。老家鄰居有一個叫康樂的男孩。我比他大,我們年齡相差有10歲。一天,他領著一個女孩回家。我打聽了一下,原來是他女朋友。第二次再見面時,我看見她女朋友,趕緊上來,開玩笑問:“這是俺少奶奶吧”。我這一問,把這個小女孩問的臉紅脖子粗的,不好意思起來。康樂趕緊給她女朋友解釋:“這是咱鄰居xx.。”然后,沖我一笑,說:“以后再見面,別喊奶奶啦。叫小麗就行。”聽完這些,他女朋友才恍然大悟,原來她男朋友在村里輩分比較高,比他大的人還得叫爺爺呢,叫我奶奶也是在情理之中。從此以后,再見面,叫她奶奶,她也就不尷尬了。這就是農村傳統的輩分,但你也別想歪了,這不是罵人的。所以就像我們去一些少數民族地區要尊重當地人的風俗習慣一樣,當你嫁到這個村里了,你的夫家在全村的輩分高,當比你年紀大的同村人,見到你以后,當面叫你少奶奶、嬸子,別驚訝,也別尷尬,做到入鄉隨俗即可。他們沒有壞心眼。
這些關于輩分的人和事還可以接受,還有更離譜的呢。比如一個白發蒼蒼的80歲老頭,叫一個五六十歲的中年男子叔叔的。那天,我和一個80多歲的老人聊天,一個中年男子從門口路過。只聽老人喊:“全叔吃過吧。”那男子趕緊回道:“老爺子,身體還很硬朗啊。”那男子走后,我問老人:“那個男的叫全書啊。”老人糾正道:“他不叫全書,按照輩分我該喊他叔,他的名字有一個全字。所以我喊他全叔。”我差一點把下巴驚掉,不敢相信地問道:“他歲數比你小多了,你怎么喊他叔啊。”老人說:“這沒什么啊,他媽和我年齡差不多。我喊他媽喊奶奶的。你說我叫他叔不對呢。”他這么解釋,還真是那么回事。原來輩分在農村,這么奇妙。
不過,啥事也不是那么絕對死板的。按照輩分稱呼彼此,特別是歲數相差比較大的兩個人,基本上都沒有血緣關系,沾親帶故的也不多。你按照輩分叫對方是一種尊稱。你也可以直接呼他的名字,畢竟從年齡上說他比你小。對方也不在乎的。現在的農村人,之所以還按照輩分叫,比如年齡相差不大的人,大部分都是一種戲謔、搞笑,可以彼此增強交流感,打破尷尬的局面。如果你原本年齡小輩分又低,見到比你輩分高的老人,該叫啥叫啥,直呼其名,恐怕你也不好意思。因為都是自己一個村的老少爺們,這也體現了尊老敬老的好傳統。
我想,過不了多久,這種輩分之稱呼,就會隨著老一代人的離去逐漸消失。就拿村里的70后、80后來說吧,按照輩分相稱的同齡人或者差不了幾歲的人之間,他們大多直呼對方的名字。比如和我一塊長大的比我輩分高的小伙伴,原本我應該叫他叔或者爺的,直接叫他們的名字,他們也直呼我的名字,再正常不過了。我想,以后也不會再出現那種年齡差距大,輩分差距也大的情況了。因為人員的流動,大家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工作,彼此幾乎不見面,這樣,就打破了農村的輩分存在的意義啦!只有在同一個村里生活的人與人之間,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才有論資排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