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輩分上下怎么排_輩分是怎么分的?
特邀律師
漢族傳統的輩分觀念長期存在,以本身為中心,上有四代長輩,下有四代晚輩,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孫、曾孫、玄孫”的“九族”血親關系。以此確定家族的長幼尊卑,維護家族秩序。
輩分是祖先編制作家譜,或者分支從族譜上續譜的時候確定下來的,周而復始的使用。所以作為后來人,只要按照族譜去查、用輩分即可。有家族分支離散的,循例排輩,但多半仍會回原籍認祖歸宗,補列、續譜,并入家族。故你對家族的輩分排序不了解,不可以自己杜撰,要去拜見族長,請族譜查閱。輩分的意義就在體現個人和家族的關系。自己閉門杜撰出來的排輩,家族、社會都不承認,就如狗屁,所以自己編了也是白搭。另,只有同姓同宗的才可排輩分。
1、同宗的輩份排列規則一致;
2、只要同宗,多半都有族譜可查,故可以核實。同姓不同宗的,輩分排序未必相同,甚至幾百上千年延續下來大相徑庭。所以輩也不是隨便排的。像我家現在全家從家鄉搬到了省城,臨走前就從族譜上錄下了從太爺爺起的族譜,當然幾百年的譜記錄的家庭很多,我們也沒有精力全記(要求用毛筆一字一字的抄錄,不許復印、拍照、掃描),而且管理族譜的族人也不允許。日后我家的后代子孫對自己的根源和身世也就有了了解。
人的輩分從自己往下排的名稱如下:子(女)、孫子(女)、曾孫子(女)、玄孫子(女)、來孫子(女)、晜(昆)孫子(女)、仍孫子(女)、云孫子(女)。已經嫁出去的女兒的下一代,作為外戚,在稱呼前面加一個外字,如女兒的兒女叫外孫子(女),以此類推。
上下五代人稱呼為:自己之父-父親,父親之父-祖父,祖父之父-曾祖,曾祖之父-高祖,父親之子~兒子,兒子之子-孫子,孫子之子-曾孫,曾孫之子-玄孫。 祖輩的親屬,按古代關于宗親的范圍,是從高祖開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則稱為遠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還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稱呼,比較特殊的是稱“曾門”
題主說的應該是字輩。如果要論到字輩最早的起源,應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昭穆制”,昭穆制規定“父昭子穆”,父為昭、子為穆,不斷循環,但僅限父子。
此后隨著時間的發展,漢代至隋唐時期,是字輩逐漸形成時期,此時字輩開始擴展至同祖兄弟之間使用,如東晉陳郡謝氏謝安二子,謝瑤、謝琰,均從“玉”旁。
至宋代,字輩才逐漸完善,而標志就是趙匡胤為其兄弟三人每支擬定字輩;明代朱元璋時繼續采用,為其二十多個兒子和侄孫分別擬定二十字字輩。明代中后期,修譜等活動開始在普通百姓家出現,字輩也隨之普及,并成為宗族的一種重要標志。
字輩對宗族有著重要作用,不僅能夠明尊卑,而且還有助于區分不同的宗族,避免亂宗,這在封建時期,對孔、顏、孟、曾等宗族尤其重要,因為這些宗族能夠享受免徭役等特權。
排輩分的前提是血緣,與陌生人無法排,年紀大的叫大爺、大媽,40-50歲的叫大姐、大哥,叫阿姨和叔叔OUT了。10-30歲的叫靚仔、靚女。排輩分近看關系,遠的要查家譜族譜,每一輩有一個固定的字來代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