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中證據的質證_打官司就是講證據,如何質證?
特邀律師
證據有真假、合法與非法之分。
所為真假,是指證據是否真實的反映了客觀真實的事實。能反映客觀真實存在的事實的證據是真,不能反映客觀真實事實的證據是假。
檢驗真假證據,不能單一靠原被告雙方都確認一個事實這個環(huán)節(jié),還要把當事人一致確認的單一證據,與其他證據鏈串起來縱合分析,與常規(guī)、常理、規(guī)律相對照,以避免雙方當事人惡意串通,以假證支撐假案。例如,當事人為了逃避債務的假買賣真轉移財產,除了應審查買賣合同,付款發(fā)票,還要審查銀行支付及有無銀行撤銷付款及收款人賬面收支,特別是受款人有無回復的情況,以及買賣在何時形成,有無第三人見證。
所謂合法與非法證據,是指證據所證明的事實有無違法和損害社會、他人利益的事實。有屬非法。非法證據雖雙方當事人一致確認,但這種證據仍不能作為保護當事人權益的證據,還要受到法律對其違法事實進行法律處罰。
只有在不存在假證、非法證據的情況下,且確認證據與其他證據證據證明的事實相吻合,才能作為證據使用。
按照法律規(guī)定,未經雙方當事人庭審質證的證據不可以作為定案的依據。當然這句話在現(xiàn)實操作中也不一定那樣嚴謹,法官可能通過其他補正方法,彌補程序瑕疵。
關鍵還要看證據本身的三性是否符合證據規(guī)則。未經質證的證據本身合法、與案件具有直接關聯(lián)性、真實性也沒有問題。最終,這個證據還會被作為裁判依據。程序性違法與案件實體違法還是有很大差別的。程序瑕疵是很容易補救的,但是實體違法就不一定補救成功。
法院開庭時都會有當事人本人及代理人簽字確認的庭審筆錄,上面都會記載原被告等當事人對證據舉證質證過程。如果證據真的未經庭審質證,法官應該知道采取二次開庭或其他方式補救程序瑕疵,不會隨意作為定案依據,觸犯這種低級錯誤。
建議題主可以給法官電話提出質疑或要求二次開庭質證,也可以向法院提出書面法律意見,及時糾正法院程序瑕疵。如果法院不愿意改正這種錯誤,你可以向法院監(jiān)督部門投訴舉報,可以請求上級法院監(jiān)督或提起上訴程序糾正。
當然,能在一審判決書下發(fā)之前讓法院糾正最好,防止進入二審程序。因為啟動二審程序浪費時間精力,不利于自己權益最大化。還是先致電辦案人給予糾正,提出自己的意見,讓法官助理傳達。實在不行,可以提交書面法律意見書。
用盡所有方法都無濟于事的,可以親自找法院負責人投訴處理。包括法院信訪部門,檢察院信訪部門等都是可以主張權利的。如果未經質證的證據,最終被法院作為定案依據下發(fā)判決書,還是提起上訴程序救濟吧!
打官司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證據,然而好多時候,人們的警惕心都沒那么強,因此少留一手提前收集證據對簿公堂。那么,沒證據是不是就真的不能打官司了呢,其實不然。
一、沒有證據不影響法院立案
首先要說明的是,法院實行立案登記制。對于民事案件,只要原告有資格、有明確的被告、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依據,屬于人民法院管轄,沒有證據法院也是會立案的,沒有證據不影響立案。
立案登記制,只進行形式審查,不進行實質審查。證據只是能決定你官司能否打贏,并且,對于一方當事人沒有證據支持的事實和訴訟請求,只要對方當事人認可,法院就可以支持。
二、沒有證據可申請法院調取、收集證據
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2款規(guī)定,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或者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
應由人民法院調查收集的證據有以下幾類:
1、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并已提出調取證據的申請和該證據線索的;
2、應當由人民法院勘驗或者委托鑒定的;
3、當事人雙方提出的影響查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材料相互矛盾,經過庭審質證無法認定其效力的;
4、人民法院認為需要自行調查收集的其他證據。
三、這些訴訟可以不用舉證
這幾個特殊官司,對方負有舉證的責任。在下列侵權訴訟中,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
1、因產品制造方法發(fā)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
2、高度危險作業(yè)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
3、因環(huán)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
4、建筑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fā)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
5、飼養(yǎng)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
6、有關法律規(guī)定由被告承擔責任的。如子女撫養(yǎng)費的訴請等,若被告反駁,由被告舉證。
四、注意,復制件、親屬也可作證
一般書證應當提交原件,物證應當提交原物。提交原件或者原物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制品、照片、副本、節(jié)錄本。當然,復制件的證明力不及原件。
但是,證據材料雖為復制件,有其他證據材料可以印證,或者與原件、原物核對過,或只要對方當事人予以承認,便可作為甚至可以單獨作為認定事實的依據。
同時,當事人親屬也可以作為證人,即使,其提供證言的證明力顯然低于其他與當事人無利害關系的證人提供的證言。
根據法律規(guī)定,依法作為定案的證據必須經過質證,委托律師出庭,律師提供的證據同樣需要經過對方當事人或律師的質證,證人出庭作證的,對方也沒有對證人進行詢問,對證人證言進行質證。
一、如何組織證據
1、方法。
圍繞訴訟請求展開程序及實體的證據清理,對照法律進行分析、判斷,確定證據是否提交。這里有個分析篩選的過程,有的案件很復雜,雙方間交易時間長,有時就糾紛寫過一系列的會議紀要等,這就要求律師要圍繞訴訟請求的主題,從這些材料中分析篩選出對我方有利的證據來。不要將不利于我方的證據提交給法庭。特別是作為原告的律師應當充分重視的問題。作為原告律師你有足夠的時間去準備證據,分析證據,補充加強證據,不可犯這種低級錯誤。
2、形式。
證據清單的形式。格式要求:標題寫明是〈***與***間***糾紛案件原告(被告)證據清單〉。如是被告的,寫上法院的案號。下面是一個表格,內容包括:證據編號、證據名稱、證據來源、頁數、份數、復印件/原件、證明內容。有的時候是幾個證據證明同一個事實,可以編為一組,共同證明一個事實(如合同、交貨單、發(fā)票等均證明雙方間合同關系、發(fā)生金額的事實。)這里我要強調的是,證明內容要條理分明,有時一個證據不光證明一個事實,對于證明的多個事實應當寫明,采用1、2、3、的形式,以便讓審判人員一看就清楚。如約定管轄的貨款支付糾紛的案件,合同這個證據,特別要寫明:1、雙方間**合同關系;2、合同約定的付款時間與方式是什么;3、合同約定由**法院管轄。至于順序問題,我個人覺得應當是:主體證據(包括變更的)-----事實證據(時間先后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或按訴訟請求來提交)------其他程序證據(如管轄)。
3、庭審中如何舉證。
當庭向法庭講明這時提供的是證據清單中的第幾組證據,這組證據有幾份證據,具體名稱是什么,證明什么內容。如第一份證據是雙方于*年*月*日簽訂的什么合同,合同第幾條約定付款方式及時間是什么等。關健內容還是要提請法庭注意的,切不可在法庭上急急忙忙、慌慌張張,在庭前均應將所有證據的原件按順序擺在桌子上了。
二、如何進行質證(對對方的證據發(fā)表意見)
1、質證準備。
收到對方的證據后,應當與當事人緊密溝通,就對方提交的證據形成質證觀點,主要圍繞證據的三性(真實性、合法性、關聯(lián)性)進行。詢問當事人這些證據是否存在、真實?對我方不利的證據有否可以否認的可能?比如說傳真。這個過程同樣應當慎重,同時有否證據可以反駁對方的這些證據。同時,對于復雜的案件,我個人覺得還是要求逐一對對方的證據提出的質證意見形成文字,類似于我們的證據清單一樣,以便開庭過程中有所準備,在庭審后可以根據庭審情況的變化作修正,在提交代理詞中一并提交給法庭。同時,應當及時與承辦審判人員聯(lián)系,詢問對方的舉證期限何時屆滿,屆滿前有否補充證據等。
2、質證技巧。
總的一個原則是圍繞著“三性”進行。首先要聽清楚對方在提供這些證據所要證明的內容。緊緊圍繞對證據的合法性、真實性、關聯(lián)性開展開質、辯、驗、判。逐一識別、判斷。就證據來源形成是否合法、與訴求的關系、有否完全質證、是否可用推定等發(fā)表綜合意見:(1)原件/復印件;(2)證據的來源是否合法;(3)證據是否存在瑕疵、偽造的痕跡;(4)證據本身內容上是否矛盾;(5)證據與本案是否存在關聯(lián)性;(6)證據是否能達到對方所說的證明目的;(7)證據是否與無需舉證的事實相違背。如:某人生日為67年2月29日,而67年是沒有2月29日的。詞語表達有:“這份材料真實性無法確認,這份材料與本案不具有關聯(lián)性,這份證據無法達到對方所說的證明目的,這份證據來源不合法”等等。當然每個證據的質證意見均應從三性著手,質證意見要有層次感,要有條理:1、2、3、首先是合法性的確認,其次真實性,最后是關聯(lián)性。也可以從形式到內容進行表述。但是,要注意:觀點要鮮明,不要含糊其辭。
3、對日常常見的一些證據的質證內容:
A、公證書:公證是有地域管轄的;公證法第二十五條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辦理公證,可以向住所地、經常居住地、行為地或者事實發(fā)生地的公證機構提出。超出管轄的公證書效力是有問題的。公證只能證明簽字行為是真實的,不能證明行為的真實意思表示,也不能證明待證行為是合法的。待證事實與行為是否合法有效,應當依據法律判斷。公證書中如證明待證事實合法有效或是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等內容,應當是違法的。邱洪奇律師電話
B、鑒定報告:是誰委托鑒定的?鑒定機構及人員的資格證書有沒有?委托的材料是什么?鑒定的依據?鑒定的過程?這里要注意的是:鑒定的檢材有否雙方封存,所鑒定的東西是不是雙方爭議的東西。如公章,一個單位如有二個公章如何鑒定,如紡織品的鑒定,單方鑒定怎么能確定所提交的樣品是雙方爭議的產品。
C、傳真件:傳真件非原件,不可單獨作為證據。確定是否發(fā)出的證據,哪個電話,這門電話的所有人及通話清單有否?只有有其他證據相佐證的情況下才可作為證據使用,通過一系列傳真和其他書面證據能夠證明其連續(xù)性的,特別是雙方互有傳真往來彼此是相互銜接的,足以認定傳真件的真實性并具有證據效力。所以我方如是接收方,如證據對我方不利,我方可以否認收到傳真。
D、錄音錄像資料:材料中的雙方是誰?除非是提供方的資料中顯示的是對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權人的意思表達,否則,一旦資料中人員不出庭,就無法確定資料的真實性。所以資料中的主體問題。另外要審查的是錄音錄像資料有否剪接或拼湊的痕跡。
E、證人證言:在獲得證人名單后,應與當事人溝通,證人是否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是否了解案件事實、是否與雙方具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否有人做工作來作證。質證時應就下列問題詢問:利害關系;是否主觀判斷;內容是否不肯定;內容是否與現(xiàn)有雙方認可的證據相沖突。當然詢問證人是個技巧問題,后面論述。
F、補強證據:補強證據規(guī)則,是指法律規(guī)定,因某一證據的證明力較弱,不能將其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只有在其他證據以佐證方式對其證明力給予補充、加強的情況下,法院才能將該證據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的規(guī)則。《證據規(guī)定》第六十九條明確了補強證據規(guī)則的適用范圍,即只有在下列五種情況下才能適用該規(guī)則: 1、未成年人所作的與其年齡和智力狀況不相當的證言; 2、與一方當事人或者代理人有利害關系的證人出具的證言; 3、存有疑點的視聽資料; 4、無法與原件、原們核對的復印件、復制品; 5、無正當理由未出庭作證的證人證言。所以如對方提出此外的所謂補強證據,可以予以否認。律師在整個庭審過程中,都應當全神貫注,不僅應聽明白審判人員的每一次發(fā)問內容,而且更應認真傾聽對方的發(fā)言,并注意觀察這些發(fā)言對審判人員的影響。在認真的傾聽和觀察中敏銳地捕捉到對方發(fā)言中的破綻,有針對性的找準自己的進攻方向。絕不可忽視對方的發(fā)言,也絕不可輕易地放棄反駁。這一點不僅在法庭辯論階段應如此,在法庭調查階段也應如此。惟此才能牢牢掌握庭審的主動權,才能展示出律師應有的風采。
民事訴訟中,提供了證據,但一審沒有采納,該怎么辦?
民事訴訟中,當事人的證據不被采納是很常見的事情。其主要原因大致上有以下幾種:
1、證據被對方當事人質證否定,本方由沒有更有力的證據或理由反駁。
例如,原告訴被告借貸糾紛,原告出示一份借條作為證據。質證過程中,被告提出,借條所借款項十幾萬元,原告并沒有支付給自己。法官要求原告出示付款給被告的證據,原告不能提供,有無法做出合理說明。因此原告的借條被否定,法院判原告敗訴。
2、證據本身不合法無法被法庭采納。
例如,原告提供一份電話錄音證明被告承認欠自己一筆款項。電話錄音內容是被告和第三人通話。法官問錄音是哪里來的。原告承認自己在被告電話線加接了一個電話副機監(jiān)聽被告并錄音得到。因為這個證據取得過程不合法被法官否定。
3、證據本身有矛盾無法證明相關事實。
例如原告提供被告書寫的借條一份,結果大寫是兩千元小寫是兩萬元,因為證據本身矛盾,原告有沒有其他證據,法院判原告敗訴。
4、證據者證明力不足,被法庭否定。
例如一起借貸糾紛,原告提供一份雙方的互動短信。短信的內容是“老王,款收到了沒?”、“收到了”、“那就好”。原告要求被告償還借款3000元,但是原告無法證明這個短信是被告號碼發(fā)來的,也無法證明款式怎么支付的。因此原告敗訴。
5、法官的問題。
回到本題主題。一審沒有采納原告的證據,一般情況下原告是知道原因的。如果是證據本身的問題,應當補充證據或提供新的證據提出上訴,如果上訴期過了只能申請再審。另外可以向檢察院申請抗訴。如果是法官的問題,可以通過法院的紀檢部門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