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謠言廣泛傳播的原因_網絡謠言的產生原因?
特邀律師
社會生活的不確定性,為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溫床;科學知識的欠缺,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可乘之機;社會信息管理的滯后,為謠言的傳播提供了機會;一些地方政府部門公信力的下降,使公眾的不信任感增強;國內一些媒體及少數黨員干部紀律觀念淡漠,助長了政治謠言的傳播;網絡推手制造謠言,強化了謠言的擴散,挾持了網民的意見;商業利益的驅動,是謠言滋生的經濟動因。
輿情發展從發布、發酵、爆發、控制要有一定的時間,輿情控制的手段主要有引導、壓制、稀釋、屏蔽等手段。
與報紙、無線廣播和電視等傳統的傳播媒體相比,網絡媒體具有進入門檻低、信息超大規模、信息發布與傳播迅速、參與群體龐大、實時交互性強等綜合性特點。由于網絡信息的發布成本極低,信息的提供者、傳播者和閱讀者之間已經沒有明顯的界限。信息網絡已成為一個“虛擬社會”,具有非常明顯的社會群體特征。與此同時,“虛擬社會”與真實社會之間的互動日益顯著。
在網絡環境下,輿情信息的主要來源有:新聞評論、BBS、博客、聚合新聞(RSS)等,那么網絡輿情具有哪些特點呢?可以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一、網絡輿情的自由性。
互聯網是完全開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間,給了所有人發表意見和參議政事的便利,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網絡信息的發布者,每個人都有選擇網絡信息的自由,通過BBS,新聞點評和博客網站,網民可以立即發表意見,下情直接上達,民意表達更加暢通。由于互聯網的匿名特點,多數網民會自然地表達自己的真實觀點,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實情緒。因此,網絡輿情比較客觀地反映了現實社會的矛盾,比較真實地體現了不同群體的價值。
二、網絡輿情的交互性。
在互聯網上,網民普遍表現出強烈的參與意識。在對某一問題或事件發表意見、進行評論的過程中,常常有許多網民參與討論,網民之間經常形成互動場面,贊成方的觀點和反對方的觀點同時出現,相互探討、爭論,相互交匯、碰撞,甚至出現意見交鋒。這種網民之間的互動性實時交流,使各種觀點和意見能夠快速地表達出來,討論更廣泛更深入,網絡輿情能夠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觀念和情緒心態。
三、網絡輿情的多元性。
網上輿情的主題極為寬泛,話題的確定往往是自發、隨意的。從輿情主體的范圍來看,網民分布于社會各階層和各個領域;從輿情的話題來看,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輿情來源上看,網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擾的情況下預先寫好言論,隨時在網上發布,發表后的言論可以被任意評論和轉載。
四、網絡輿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一些網絡言論缺乏理性,比較感性化和情緒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聯網作為發泄情緒的場所,通過相互感染,這些情緒化言論很可能在眾人的響應下,發展成為有害的輿論。
五、網絡輿情的突發性。
網絡輿論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個熱點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就可以成為點燃一片輿論的導火索。當某一事件發生時,網民可以立即在網絡中發表意見,網民個體意見可以迅速地匯聚起來形成公共意見。同時,各種渠道的意見又可以迅速地進行互動,從而迅速形成強大意見聲勢。
同時,也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網絡所具有的特性又使得網絡輿論的自由化帶來了一系列的消極影響:比如一些網民通過網絡散布謠言、披露隱私、進行偏激和非理性的謾罵與人身攻擊;而且,西方敵對勢力也借助網絡對我國日益發起“和平演變”攻勢。由此可見,網絡輿情已然成為影響社會持續有序發展、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因勢利導,提高新形勢下輿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及時準確地掌握社會輿情動態,積極引導社會輿論,是網絡這一新興媒體所面臨的嚴肅課題與嚴峻挑戰。
有些事實真相比網絡謠言更直指人心,如黨內國企的裸官憑什么死乞白賴地留在黨內國內,有何政治預謀?而且裸官2字就是其政治污點和人格誠信污點的標簽,甚至是間諜內奸及國際五縱變節者的標配符號。
大媽們整天吃了飯,休閑著就東家串西家的,講這說那,年輕人上班忙,年輕人知道了,應該禁止大媽們。
悟空問答,有問有答,且聽大獅白話幾句。
古代謠言如何傳播?很簡單,靠嘴。自古“三人成虎”,謠言出自一個人之口,興許沒人相信,但若從第三個口中說出之時,便開始有人信了。再往下傳,到第十個人說出之時,此時便是成真。
一位天津的評書老藝人曾對大獅說過,“寶貝兒,記住了,一件根本沒有的事情,到了第一千個人說出口的時候,這件事情便已經成真了。如洪水泛濫,一發而不可收拾。誰站出來反駁,便被人們所不容,因為你說的“真話”是“假話”。真與假,自己心里明白就是了,別去勸,別去較真,讓這些傻X玩意兒糊涂到死也就是了。”
到今天為止,大獅一直謹記這番話。勸嘛?讓丫糊涂一輩子不是更好,反正你說了他也不聽。
自古道“謠言止于智者”,實則這句話,并非說智者告訴大家謠言的真假,而是說智者明白,余者依舊糊涂罷了。
大獅前幾天寫了一篇“民國二十年,粵漢鐵路邪術祭橋事件”,不就是一句憑空而來的謠言,致使數十名來自河北、山東、河南的工人命喪湘南鄉民之手嗎?
謠言從一人口中說出,一夜之間便遍及整個鄉鎮,不出一日,附近幾個縣已經傳遍,謠言傳播速度之快,是絕對難以想象的。
大獅記得小時候,津門謠言滿天飛,那時候沒有網絡,甚至有些家庭連電視、電話都沒有,可不知從誰人口中說漢沽某某地方干工程時鏟死一條巨蛇,巨蛇要小孩償命,需給小孩買罐頭吃,還要買燈籠辟邪。
我老天爺,當時我家有個小賣部,平日賣不出去的罐頭,不到一小時賣空了。還是我爸爸腦子精明,謠言剛冒頭,便立即大批進貨,就連已經過期的罐頭都有人搶購,甚至有人怕買不到,愿意出三倍價格購買,你說奇怪不奇怪。
一句謠言,救了罐頭廠和燈籠廠,八成謠言就是出自他們之口。
還有前幾年的“搶鹽”風波,天津衛的老百姓好像沒事干了,從謠言冒頭不到三個小時,已經傳遍津門,大街小巷跟瘋了一般,到處搶鹽。
我的朋友不住打電話給我:“哥們,搶到鹽了嗎?不行讓伯伯(指我爸爸)給托托關系,給我們弄上幾包。”
我心說,幾包鹽,上百斤,能讓你們一家全變“燕巴虎兒”。結果不出三天,囤鹽這幫傻缺玩意兒傻眼了。
郭德綱在《槍斃任老道》中將這段編了進去,說“踏三山游五岳,恨天無把、恨地無環,代管天津及周邊各縣,真正大英雄王斯文”有個小弟不搶別的,搶了一大包鹽,老郭給出四個字的結論“沒文化唄!”
的確如此,古往今來,不論有沒有文化,只要謠言一冒頭,立即有人迎合,馬上有人傳播。當今有了某信、某博等聊天工具,一句謠言傳出,立即傳遍大江南北。
古人也一樣,盡管沒有這些現代化的玩意兒,但口口相傳,速度也不遜色現代。
乾隆年間的“叫魂案”,最初從江南傳出,不出幾天,便蔓延至大半個大清帝國。乾隆大為震怒,殺了多少人,才將謠言止住。
依我看來,乾隆皇帝做的對,不殺他幾個傳播謠言的禍首,是震懾不住蠢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