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許可實施程序的聽證規定_聽證按照哪些程序進行?
特邀律師
一、聽證的啟動:主動(行政機關依職權)和被動(依申請人或利害關系人申請)二、聽證期限:申請人或利害關系人應當在被告知聽證權利之日起5日內提出申請,行政機關應當在20日內組織聽證,行政機關應當于聽證舉行7日前將時間、地點通知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必要時還需公告三、聽證主持人回避:實體原因(與許可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和程序原因(聽證前已參與審查該許可事項的人)四、制作筆錄:聽證應當制作筆錄,行政機關根據筆錄作出決定五、其他:聽證應當公開進行,且費用由行政機關承擔
行政許可事項行政機關應當舉行聽證,并向社會公告:
1、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實施行政許可應當聽證的事項;
2、行政機關認為需要聽證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許可事項。
對行政許可的概念可以從廣義上和狹義上予以界定,廣義的行政許可包括行政機關的一般許可、特許、認可、核準、登記、批準、證明、檢驗、審核、備案等在內的所有行為,范圍比較廣泛。而狹義的行政許可則只是指在法律一般禁止的情況下,行政主體根據行政相對人的申請,通過頒發許可證或者執照等形式,依法賦予特定的行政相對人從事某種活動或者實施某種行為的權利或者資格的行政行為。后者是在制定《行政許可法》時所采用的概念。
行政許可作為一種行政管理制度,是行政機關在管理經濟事務和社會事務中的一種事先控制手段,通常稱它為"行政審批"。
許可特征:
1、行政許可是需要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提出申請的行為。
2、行政許可是行政主體實施的行為,包括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雖然這里將行政許可的主體限定在"行政機關",但是實質上包括了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
3、行政許可針對的是提出申請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不包括行政機關對其他機關或者對其直接管理的事業單位的人事、財務、外事等事項的審批。
4、行政許可的內容是準予申請人從事"特定的活動",這個特定活動的形式極為廣泛,但是最終限定在行政許可法允許從事的事項范圍內。
條件: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應當聽證的、行政機關認為需要聽證的涉及公共利益的許可事項、行政許可直接涉及申請人與他人之間重大利益關系的。程序: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在被告知聽證權利之日起5日內提出聽證申請的,行政機關應當在20內組織聽證,7日前通知聽證時間地點主持人。
聽證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行政機關應當于舉行聽證的七日前將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通知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必要時予以公告; (二)聽證應當公開舉行; (三)行政機關應當指定審查該行政許可申請的工作人員以外的人員為聽證主持人,申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主持人與該行政許可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權申請回避; (四)舉行聽證時,審查該行政許可申請的工作人員應當提供審查意見的證據、理由,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可以提出證據,并進行申辯和質證; (五)聽證應當制作筆錄,聽證筆錄應當交聽證參加人確認無誤后簽字或者蓋章。 行政機關應當根據聽證筆錄,作出行政許可決定。 本條是對聽證程序的規定。 1.關于聽證通知 聽證涉及當事人的重要權利,當事人必須了解聽證所涉及的事項,聽證如何進行,只有這樣才能進行充分的準備。因此,在合理的時間前得到通知是當事人的權利,也是程序公平的要求。通知一般采用書面的方式進行,必要時,可以公告。關于通知的時間,本法規定應當于舉行聽證的7日前通知。通知的內容除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外,一般還應包括聽證所要涉及的問題,行政機關擬作出的行政許可決定的內容以及當事人程序上的權利。 2.關于聽證公開原則 行政許可聽證應當公開舉行,這就要求在聽證的過程中,允許公眾,特別是新聞記者在場旁聽。對于當事人來說,公開聽證是行政決定獲得其認可的基礎。通過公開聽證,即使作出的行政決定不利于當事人,但由于該決定是通過公正的程序作出的,當事人也較容易接受并執行。對于公眾來說,參與聽證可以了解行政決策的過程,并加強對行政機關的監督。對于行政機關來說,公開聽證,可以增強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同時也是對公眾進行教育的機會。 如果聽證的事項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不應公開舉行聽證。(參見第四十條) 3.關于聽證主持人 聽證主持人在聽證程序中的地位類似司法程序中的法官。他負責聽證程序的進行。聽證主持人是否具有獨立地位,對于聽證程序的公正性十分重要。為此,指定聽證主持人應當遵循職能分離的原則。根據本法的規定,行政機關應當指定審查行政許可申請的工作人員以外的人員為聽證主持人,也就是說,聽證主持人可以是同一行政許可機關的工作人員,但不能是負責行政許可審查的工作人員。職能分離原則,是為了有利于聽證主持人在聽證的過程中能夠客觀公正,不將其調查時得到的印象帶到聽證程序中來,避免偏見。 為保障聽證主持人的獨立性,本法規定,申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認為主持人與本行政許可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權申請回避。利害關系,主要指經濟上的利害關系,即個人對案件的裁決結果能直接得到利益或喪失利益。主持人與行政許可事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主持人應當主動申請回避,申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也有權申請回避。 在聽證的過程中,聽證主持人享有指揮聽證的進行,訊問證人,安排證據的調查順序,對妨礙聽證的人采取必要的措施,對聽證中出現的程序問題作出決定等權力。 4.關于舉證和質證 (1)舉證責任。在聽證程序中,負責審查行政許可申請的行政機關,負有主要的舉證責任,行政機關應當提供審查意見,包括擬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證據、理由和依據。這是因為,首先,聽證的內容不僅包括擬作出行政許可決定的事實和依據,還包括行政機關擬作出的決定本身。行政機關在審查行政許可申請的過程中,應當充分進行調查、收集證據,然后依據事實和有關法律提出審查意見。行政機關在行政許可程序中的職權,決定其在聽證中應當負主要的舉證責任。第二,只有行政機關對審查意見提供充分的證據、理由和依據,申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才能了解行政機關的審查意見是否有事實和法律的依據,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申辯和質證。 對于申請人和利害關系人來說,提出自己的主張并提供相關的證據,既是當事人的權利,也是其義務。聽證程序就是聽取當事人的意見,聽證的性質決定了申請人和利害關系人在聽證過程中更多的是享有權利,而不是承擔義務。因此,舉證主要是申請人和利害關系人的權利。另一方面,申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實際上掌握和控制著有利于自己的一些證據,在某類案件中,由行政機關承擔舉證責任往往困難較大,而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則比較容易。由其承擔一定的舉證責任不僅符合公平的要求,同時也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聽證主持人不直接參加本案的調查取證,但應參與各方討論,促使當事人闡明不清楚的申請內容,完善不充分的陳述,并對有關事實進行解釋。 (2)質證。聽證程序中,申請人和利害關系人不僅有提供證據為自己辯護的權利,而且還享有知曉和駁斥行政機關提供的證據的權利。質證是辨別證據真偽的有效辦法,既是當事人的權利,又是聽證程序中的一項必要的手段。但質證不能濫用,否則就會導致拖延時間,降低效率。因此,在聽證程序,聽證主持人應當根據具體情況,限定質證的范圍。例如,對于重復的和與案件無關的證據,不需要質證;可以憑直接觀察、測驗或計算而確定的事實,不需質證;傳聞證據不需要質證;等等。
行政許可中的聽證程序,是指在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許可決定之前,由行政機關指派該行政許可審查人員以外的工作人員為聽證主持人,聽取行政許可審查人員和當事人就行政許可的理由和適用依據進行陳述、質證和辯護的結合程序。
具體如下: (1)行政機關的告知義務 行政機關應在舉行聽證的7日前將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通知申請人和已知的利害關系人,必要時應予公告。 (2)聽證公開 行政許可聽證應當公開進行。但對于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權的聽證案件,不宜公開進行。 (3)聽證主持人 行政機關應當指定審查行政許可申請的工作人員以外的人員為聽證主持人,主持人既可以是行政機關的其他工作人員,也可以是非行政機關的其他有能力勝任的人員,如專家、學者等等。 (4)聽證中的舉證和質證 行政機關是負責審查行政許可的負責機關,在聽證中負有主要的舉證責任。在聽證中申請人和利害關系人有義務也有權利將行政機關并不知曉的證據提出,如不能提出相應的證據,則有可能承擔舉證不能的責任。 聽證程序中行政機關、申請人、利害關系人可以相互質證,以辨別證據真偽、查清事實。在聽證中質證同樣適用《民事訴訟法》中的相關證據規則。聽證主持人不直接參加聽證中的舉證和質證,但應聽取各方討論,主持質證,限定質證的范圍,以利質證的順利開展。 (5)聽證筆錄 對整個聽證過程,行政機關應當制作筆錄,筆錄是聽證程序如實、全面的書面記載,聽證程序的筆錄內容會影響到行政許可決定的作出,因此,聽證筆錄應做到準確無誤。 聽證筆錄一般應包括如下內容:①聽證案件的名稱;②聽證主持人的姓名、職務;③聽證參加人的姓名、住址、職務等;④聽證舉行的時間、地點;⑤聽證當事人的陳述、申辯、質證等;⑥證據調查的內容;⑦其他應當記錄的重要事項。 聽證結束后,聽證筆錄應當出示給聽證參加人,并由審查行政許可申請的工作人員、申請人、利害關系人以及證人確認聽證筆錄無誤后簽字蓋我國《行政許可法》第36條規定:“行政機關對行政許可申請進行審查時,發現行政許可事項直接關系他人重大利益的,應當告知該利害關系人。申請人、利害關系人有權進行陳述和申辯。行政機關應當聽取申請人、利害關系人的意見。”從這條的規定可以看出,在實施行政許可前,如果發現行政許可事項關系到第三人時,僅需要聽取申請人、利害關系人的陳述和申辯就行,而沒有強調一定得有一個聽證的程序。不過,《行政許可法》第46條規定:“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實施行政許可應當聽證的事項,或者行政機關認為需要聽證的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行政許可事項,行政機關應當向社會公告,并舉行聽證。”據此可知,只有在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或者行政機關認為需要舉行聽證的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的行政許可事項時,行政機關才應該舉行聽證。所以,聽證不是實施行政許可的必經程序。
不對,不正確.
應當是:行政許可申請人、利害關系人申請聽證的,行政許可實施機關應當在接到聽證申請之日起20日內舉行聽證。
按相關法律規定,聽證不是行政處罰的必經程序。只有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才進行聽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四十二條 行政機關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當事人要求聽證的,行政機關應當組織聽證。當事人不承擔行政機關組織聽證的費用。聽證依照以下程序組織: (一)當事人要求聽證的,應當在行政機關告知后三日內提出; (二)行政機關應當在聽證的七日前,通知當事人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 (三)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外,聽證公開舉行; (四)聽證由行政機關指定的非本案調查人員主持;當事人認為主持人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有權申請回避; (五)當事人可以親自參加聽證,也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代理; (六)舉行聽證時,調查人員提出當事人違法的事實、證據和行政處罰建議;當事人進行申辯和質證; (七)聽證應當制作筆錄;筆錄應當交當事人審核無誤后簽字或者蓋章。 當事人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處罰有異議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十三條 聽證結束后,行政機關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作出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