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關系的定義是什么_如何看待醫患關系?
特邀律師
公民在改善醫患關系中應該有善意的換位思考,理解體諒醫生。因為他們的職責是救死扶傷,是應該得到尊重的。
在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了階段性的重大勝利時刻,怎能忘記千千萬萬白衣戰士,無畏前行,用可歌可泣行動,詮釋了醫護人員的職業擔當,感動了無數國人。
在抗擊疫情的日子里,播放的紀錄片《中國醫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影片塑造了生動感人的中國醫生群像。大量紀實性段落展現了當下醫生們所面臨的挑戰和抉擇,既有在應對疑難和重癥過程中的判斷、選擇甚至是冒險,也有面對患者和家屬的耐心、誠懇甚至是無奈。正如這部紀錄片的宣傳語“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所傳遞,無數中國醫生用救死扶傷和醫道仁心的故事溫暖著人心,傳遞著正能量。
影片片段之一,影片的彈幕和評論充滿敬意。“我們與患者是同一條戰線上的戰友,我們的共同敵人是疾病本身”,這些質樸的話語由拍攝對象講述出來,更能引起共鳴。
影片片段之二,從醫三十多年來,的一位醫生已經親手做了上萬例手術,手術室似乎已經成為了他的半個家。每天走進醫院,他都會把自己的病人從生死線上給拉回來,緩解或治愈他們的疼痛。但是他自己的身體狀況卻愈發不樂觀。在拍攝當時,他在休息間隙苦笑著對攝像說,自己都要殘疾了。但即便這樣苦,他也沒有停下救人的腳步。雖然在鏡頭里他總是微笑著,但是仔細感受,就能體會到這種笑臉背后流露出的不僅僅是救死扶傷的使命感,還有的,是濃濃的苦。只有體會過這種苦澀的人,恐怕才知道那種煎熬。
影片片段之三,在紀錄片里,看到這心酸的一幕。一位醫生掏出心窩子說:他知道自己的作息不規律,工作量也大,所以總是很擔心自己會突然死掉。他才44歲。想想就心酸,這種略顯殘忍的話,如果不是沒有提前設想過很多遍,是無法說出口的。誰又能設想到,這樣大義、救命無數的醫生,自己會有這種想法呢?雖然心里害怕這種可能性。但是他堅決地知道,自己不能死掉。按照像他這樣的主任醫師,一般要25年才能培養出一個。要是自己死了,那就是浪費了這25年來自己用到的國家資源。所以他必須堅持下來,只為對得起自己的內心。
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鑒》記載的全國一年衛生工作服務量推算,假如醫院一天不工作,全國將有1700萬病人無處求醫,378萬住院病人無人照顧,10萬名需要手術的病人不得不延期手術,約2萬名危重病人無法搶救,45萬新生命面臨危險……
在中國,醫生一職歷來被奉為神圣。人們賦以“華佗在世”、“妙手回春”等不吝溢美之詞,在人類生死存亡極大依靠自然條件的時候,醫者幾乎是“懸壺救世”的唯一人選,其受到的崇敬相比起“愛戴”更近似一種“愛惜”。
從古時候的“先生”到現在的“醫師”,尊稱折射了全社會對整個醫療行業的信任。在意外、疾病層出不窮的社會狀況下,每減少一名醫生,都可能造成對成千上萬人健康和生命的影響。
方艙醫院連續建立后,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說,“有醫生感慨,感覺二十年前那樣的醫患關系又回來了。”
具有七情六欲的人,穿上白大褂,就變成了患者眼中的“神”。然而,人對神存在幻想,存在期待,當病人需要一個醫生時,他甚至必須放棄一切。他們背負了這個社會累如山重的期待和責任,也同時背負著近乎苛責的要求和無以復加的惡意。還要面臨各種帶著傷痛和故事前來求救的病人,面對生老病死,悲歡離別,還要保證自己的心理防線不能崩塌。
因此,患者和全社會要理解醫生。相信,愛是圓的。
下午好,感謝悟空的邀請回答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