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據在被告方如何處理_成了被告,自己卻沒有有利證據怎么辦?
特邀律師
在我國的民事訴訟中,書證提交原件,物證提交原物,是原則。
為什么?因為,證據需要在法庭上出示,并由當事人雙方互相質證。
要對證據進行質證,首先要確定的是證據的真實性,也就是要先確定這個證據是否是客觀存在的。如果不能確認證據的客觀真實性,那么它自己都不一定存在,又怎么能證明案件事實的。
而復印件本身容易被復制,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規定,無法與原件、原物核對的復印件、復制品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所以,在對方不認可的情況下,僅僅靠復印件證明案件事實是不行的,原告有敗訴的可能。
《民事訴訟法》第七十條規定,提交原件確有困難的,可以提交復制品、照片、副本、節錄本。
根據最高法院對此的司法解釋,“書證原件遺失、滅失或者毀損”,屬于提交原件有困難的情形。
所以,你需要證明證據原件被被告毀損的情形,比如:有證人看見被告撕毀證據原件了,或者通過電話錄音、微信聊天記錄來證明證據原件確實是存在過的。
證據復印件不能單獨作為證據證明案件的事實,但可以通過你們之間的交易記錄、聊天記錄證明你們之間存在法律關系,這些情況和證據復印件相互佐證也是可以的。
本答復為北京郭廣吉律師原創,首發于頭條。
其實這種問題并不難處理。
一般來講,法庭開庭后,一般的流程是:
1、法官宣布法庭紀律和雙方權利義務。
2、原告將自己的訴訟請求和相關證據。
3、被告質證。
4、原告最后陳述。
5、被告最后陳述。
6、法官總結。
第一個問題:
原告撒謊。
這個問題,原告提出自己的主張,需要證據支持,沒有證據和法律依據的主張,被告完全可以否認。這樣的話,不能自圓其說的,實際上是廢話。
例如:原告計算傷殘賠償金賠償數額,是按五級傷殘計算的,后邊被告可以要求原告出示鑒定報告,上邊載明是八級傷殘,那么只能按八級傷殘計算。
第二個問題:對被告的證據不予對質。
被告的證據,主要是針對原告的訴訟請求而來,他不否認的話,等于承認了被告的主張。
仍以前邊的例子為例。原告提出按五級傷殘計算殘疾賠償金,但是經過質證,實際上是八級傷殘,那么最后只能按照八級傷殘計算,除非原告能找出鑒定報告有問題,有正當理由要求重新鑒定并且鑒定為五級。
以上回答供參考。
打官司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誰主張誰舉證,所以打官司欠缺證據會吃虧,負舉證不能的敗訴風險。證據要在庭上經原被告雙方質證認可,法官采信,才為真實證據。證據必須真實客觀存在,且與案件有關聯性,即是指證據能夠支持當事人的訴求。且取證途徑要合法,證人不能與當事人有利害關系或是親屬,當事人也不能采取欺騙強迫賄買手段取得證據。庭審質證時雙方會針對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進行辯論。一方要否定對方的證據,也必須提供已方取得的證據來進行反駁,看誰的證據證明力度大。否則空口講白話,沒有事實依據。
至于題主的提問,說判決書上缺少了原告的證據材料,本人估計是庭審時已通過雙方質證承認的證據,法官卻沒有采信記錄在判決書上,令原告己方吃了虧。若確如此,題主可就此事繼續上訴乃至申請再審,申訴或申請檢察院監督抗訴維權。
刑法三百九十九條第二款枉法裁判罪第6項,法官徇私情私利,明知偽造的證據予以采信,或者故意對應當采信的證據不予采信,或者故意違反法定程序,故意錯誤適用法律而枉法裁判的。
通過分清證明責任判斷,是否構成合同詐騙罪,需要通過司法機關判斷,具體分析如下:
證明責任的理解
- 證明責任,是指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事實主張,有提出證據并加以證明的責任,如果當事人未能盡到上述責任,則有可能承擔對其主張不利的法律后果。理解證明責任應注意的問題:
- 1.證明責任是一種不利的后果,這種后果只在作為裁判基礎的法律要件事實處于真偽不明的狀態時才發生作用。
- 2.真偽不明是證明責任發生的前提。如果作為裁判基礎的事實是確定的,就不會發生承擔證明責任的后果。真偽不明是一種狀態,是指因為當事人沒有證據或有證據但不能證明到使法官能夠確信該待證事實存在與否的狀態。法官在無法確定作為裁判基礎的事實存在與否的時候,法官就要考慮根據法律規定應當由誰來承擔因為該事實不明所帶來的不利后果。
- 3.法院不是證明責任承擔的主體,證明責任承擔的主體是當事人。而且,在針對單一訴訟請求所涉及的事實時,證明責任還只能由一方當事人承擔,而不可能由雙方當事人同時承擔。
- 4.證明責任由哪一方當事人承擔是由法律、法規或司法解釋預先確定的,因此在訴訟中不存在原告與被告之間相互轉移證明責任的問題。例如,在請求返還借貸的訴訟中,關于借貸關系成立事實的證明責任始終都在請求還貸人一方。在法庭上,法官在原告陳述證據后,讓被告陳述證據或對原告證明的反駁并不是證明責任的轉移,只是當事人陳述證據的轉換。
- 5.應當注意作為一種不利后果的證明責任與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提出證據加以證明的關系。
- 6.證明責任是一種擬制或假定。擬制或假定負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沒有能夠證明時,該事實不存在,并依此讓負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但不能證明并不等于該事實就是真的不存在,因此,證明責任規則的適用應當是在法官對所有的證據方法都已經窮盡以后,仍然不能作出該事實的存在與否的判斷時才能適用。
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中關于當事人舉證責任承擔的有關規定
- 證明責任的分配是指案件所涉及的事實由準來負責提供證據。由于法律上關于證明責任的規定過于原則,為了適應司法實踐的要求,《民訴解釋》對證明責任的分配作了原則性的規定:人民法院應當依照下列原則確定舉證證明責任的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 (1)主張法律關系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對產生該法律關系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
- (2)主張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當事人,應當對該法律關系變更、消滅或者權利受到妨害的基本事實承擔舉證證明責任。
- 最高人民法院在《證據規定》中對證明責任的分配作了一些具體的說明。主要內容有:
- 第2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
- 第5條:“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主張合同關系變更、解除、終止、撤銷的一方當事人對引起合同關系變動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對合同是否履行發生爭議的,由負有履行義務的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對代理權發生爭議的,由主張有代理權的一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
- 第6條:“在勞動爭議糾紛案件中,因用人單位作出開除、除名、辭退、解除勞動合同、減少勞動報酬、計算勞動者工作年限等決定而發生勞動爭議的,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 第7條:“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依本規定及其他司法解釋無法確定舉證責任承擔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公平原則和誠實信用原則,綜合當事人舉證能力等因素確定舉證責任的承擔。”
- 合同糾紛不涉及證明責任的特殊分配問題,因此,該證明責任的分配不再敘述。
正確區分本罪與經濟合同糾紛的界限
- 二者之間為罪與非罪的區別,但容易混淆,尤其是行為人在簽訂、履行經濟合同過程中,使用了一定欺詐手段時,難以區分罪與非罪。區分二者的關鍵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對方當事人財物的目的。
- 合同詐騙罪的行為人意欲利用合同非法占有對方當事人的財物,而經濟合同糾紛的當事人,只是通過合同進行正常經濟活動從而取得經濟利益。在判斷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時,需要從以下情形判斷:
- 首先,要考察行為人是否采取了刑法所規定的欺詐手段。凡是使用刑法所規定的欺詐手段的,原則上均應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如利用一方對業務的不熟悉,通過設定技術標準,使本行業的人不可能達到,或者達到該標準需要付出超過合同成本價等,然后索取所謂的“違約金”等。
- 其次,要綜合考慮其他情節,包括行為前、行為過程中以及行為后的各種情節。例如,對下列情形可以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揮霍對方當事人交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定金或者保證金,致使上述款物無法返還的;使用對方當事人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定金、保證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合同簽訂后,以支付部分貨款、開始履行合同為誘餌,騙取全部貨物后,在合同規定的期限內或者雙方約定的付款期限內,無正當理由拒不支付其余貨款的;收到對方貨款后,不按合同規定或雙方約定組織貨源,而是用于冒險投資的;等等。
- 最后,還應注意的是,刑法規定合同詐騙罪的行為是“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實施的,因此,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在履行過程中產生了非法占有的目的,進而實施詐騙行為,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應認定為合同詐騙罪。反之,在簽訂合同時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在履行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而放棄非法占有目的,積極全部履行合同義務的,不宜認定為合同詐騙罪。
本悟空問答涉及的知識
- 作為法律人或者合同當事人方應當清楚,訴訟中不存在原告與被告之間相互轉移證明責任的問題,證明責任由法律、法規或司法解釋預先確定。
- 是否構成合同詐騙,由司法機關進行判斷,并不是說,法律人已作判斷然后移送司法機關。
當然要答辯,答辯是針對原告的訴請和案件的基本事實進行。原告拿不出證據被告認可原告訴請和事實法院也可能支持原告訴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