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有權要求不和父母一起住_怎么提出不跟公公婆婆一起住?
特邀律師
非常贊同。和公婆同住,時間久了,必然生出矛盾。最主要的就是婆媳之間,產生矛盾的概率會非常大。因為家庭瑣事太多,比如,為了家務,兒子干的多了,兒媳做的少了;為了帶孫子,教育觀念和方法不同,產生分歧;為了家庭開支,老家伙全包,婆婆有意見,兒子出錢,媳婦有想法;兒子疼媳婦,母親會妒忌,說兒子是白眼狼,反之,兒子如果和母親過于親密,媳婦也會吃醋……
男人和女人在性格上特別在寬容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別。相對而言,大多數男人都比較豁達寬容,所以,如果是同岳父母住在一起的家庭,就相對融洽一些。翁婿之間、岳母與女婿、公公與兒媳之間矛盾就很少,唯獨婆媳之間矛盾多。當然,這也可能因為與家務分工有關,傳統觀念較強的家庭,認為帶孩子做家務都應當是女人的事情,也就是常說的女主內,男主外。而家族交集最多的是家務和孩子,所以婆媳之間就容易產生分歧和矛盾。但實際上,現代大多數家庭,已經沒有了這樣的分工。男人做飯干家務帶孩子已經成為許多家庭的常態。女主內,男主外之說,其實早已不存在了。
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朋友如此,家庭也是不例外,天天住在一起,兩代人思想觀念存在著無法逾越的代溝,當然就容易產生矛盾了。所以盡量不要同住。
結婚十年了,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不高興不愿意就說出來,別委屈自己,別指望老公替你說!他們才是一家人!
你的女朋友說婚后不想和你父母在一起住,這是對的。
不但不能和你父母親在一起住,而且還應當離遠一點,最好是一個禮拜能回去看一次父母即可。
但也不要離父母太遠,目的是二老那邊有什么事情,能及時趕過去照顧。
這樣,是一種長治久安的做法。
——對保持夫妻關系,父子母子關系,婆媳關系都有好處。
這里邊有人性、文化、教育、居住空間等等方面的原因,具體我就不展開講了,但根據我的大量觀察,現在年輕人和老年人住在一起是不行的,如果等矛盾發生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再去這樣做,那就晚了。
所以我建議,你有錢,再買一套;沒錢,就給父母租一套房住——只要把房間收拾得干凈舒適,對老人有一個很好的安排和照顧,我想,你的父母是會理解你的。
購買大房子,目的就是一家人可以住在一起,朝夕相處,方便照顧。
一家人,包括父母、夫妻和子女。傳統中婆媳關系難處,在一起難免有矛盾產生,客觀分析,大局著想,很多事情可能一時沒答案,時間會化解。
母親去世早,父親身體好,與家鄉的兄弟住在一起,雖然遠在廣東,心總牽掛家鄉。
每次回到家鄉,總和父親單獨睡在一個房間,他也打呼嚕,影響休息,但就想躺在這個房間,體會家的那份: 靈魂回來了的感受。
我是老四,小時候,印象中總是被欺負,都可以打我撒氣。后來大了,姐姐告訴我,你太不聽話,夏天去渠里耍水,河水無情,淹死了怎么辦。我們下午都要出工,中午休息,你個小孩子,讓你中午睡家,一轉眼不見,你就去渠里游水了。又不懂的游泳,罵了答應好好的,幾天過后,又去了,不打你能改?以為愿意打你?
父親常年不在家,家中就是上面的哥哥、姐姐們管束。一個10來歲的小孩,現在回想,也是的,調皮的孩子,經常叛逆!哈哈
父親身體很好,一直在渠管所工作,哥哥、姐姐在家,76歲時,一場小的交通事故中,被車撞了胸部,從此,身體開始衰落。晚年的父親,依然獨立生活。
我上大學分配到國有企業,后來企業集體下崗,南下廣東打工。經過努力、拼搏,08年購買了大一點的房子,希望接父親過來一起居住。
此時的父親,已經85歲,過來居住一周,不習慣這里,執意要回去北方老家,無奈只有送回。
盡管廣東有自己的家,工作緊張,煩惱的事情也不少,周末夜晚,每當躺在床上,心情平靜時,常常想起家鄉的父親,想起記憶中小時候,和父親春節去親戚家拜年,鄉間小路,泥濘路滑,騎在父親肩頭...,這一幕不知為何,常常想起。
父親漸漸不能自理,我們兄弟姐妹輪流管飯。我遠在外,考慮實際情況,我最小,又要工作,委托大哥代理,出代理費。
在照顧老父親方面,我們家是村子里大家認可的和睦。我的父親就是個明算賬之人,處事同情達理,子女們也深受影響。
長兄如父,大哥格外照顧小弟。家中父親生病照顧,一般不告訴我。每次打電話問候家里,除了用錢的時候告訴我,其它基本只報平安,免我牽掛。春節回去團聚。
2015年元旦,大哥打來電話:父親病重,已經住院一個多月,現在回家了。之前,父親不讓告訴我。現在昏迷中念叨我回來沒有?
人到晚年生病多,我立即請假回去。
回到家中,父親這次是嚴重了。進門走到父親面前,我的眼淚已經涌出很多,喊了一聲“爹,我會回來了”,父親慢慢睜開了眼睛,聲音無力地說“是四兒回來了,(活的)沒有多大意思了”。然后又昏迷過去。
有些事,講出來很傳奇。
大哥講:住院一個月,父親不吃飯,只喝點水,牛奶也不喝?執意不讓治療了,自己拔了輸液管,打了大哥,就要回家,不讓再花錢治療。一家人無奈,只有回家。
醫生說,藥已沒什么大用。
姐姐講:父親身是前列腺出問題,腹部插著導尿管,吃飯很正常。住院前一個月,飯量很大,姐姐都擔心出問題,但實際又看不到出問題。最后一天父親告訴姐姐“我吃了這頓,就吃夠了”,另外,要了兩個煮雞蛋吃,是餐后吃的煮雞蛋,讓人驚訝。姐姐只好給。
第二天病重住進醫院。
“我吃了這頓,就吃夠了”。這句話好,像父親都明白自己要走了。
因為當時家中人多,其實應該問問父親此事,或許可以了解晚年人的預感。
作為父親,不拖累子女,這是我父親堅持的。生病期間,幾次結束自己,被發現制止。
在家呆了半個月,父親依然不吃任何,就喝點水,只到耗盡了人的精氣,平靜的離去。
有神婆說我父親:一生不虧欠任何人,老來修福,不受罪,平靜離去。
父母最需要子女的,就是晚年無能力時被照顧。
你有大房子,也不一定可以住到一起。
孝敬父母,盡心盡力就是,父母對子女的要求確實很少。
人生如此,深刻懷念,盡孝須及時。
畢竟是兩代人,所受教育不同,時代背景不同,造成了觀念上的差異,互不接受,形成了代溝。無論消費觀念還是生活習慣,兩代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行為方式,年輕人說服不了父母,父母也改變不了子女。為了避免或者減少摩擦,所以有的獨生子女不愿意和父母住一起。
謝邀!本題說是觀念不同也行,說代溝也行。不同年齡段的人文化水平不同,社會觀意意識也會不同。老人們受傳統觀念影響,對某些新事物,新習性和新時尚缺乏認同感,甚至格格不入,總愛嘮叨。年輕人不見得適應得了。例如年輕人白天工作緊張,晚上夜生活就相應會多些。加上有時上網往往到深夜,而早上往往起得晚。老年人起得早睡得也早,時間上的不協調往往會相互干擾。老人們勤儉慣了就可能看不慣年輕人大手大腳高開支甚至超前消費。再說老少一家人成天老在一起牙齒總有碰到舌頭的時候。與其常在一起不開心還不如分開住,保持一定的距離給年輕人一定的自由空間。經常走往,反倒更顯得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