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已超過_月收入2000-5000元為中等收入群體,你拖后腿了嗎?
特邀律師
我認為收入在5000元一6000元,在二線城市居民才能稱為中等收入,每月1500元一2000元稱為最低生活費標準,你們說呢?
月收入2000——5000元,這個標準有點偏面。
1、個人認為中等收入即要有一定工資收入,同時要考慮獲得這一收入的勞動強度。如果一個服務行業工作人員每天加班,每月只休兩天,月收入2000+,這也算中等收入?
2、中等收入還應考慮當地的物價、房價等,例如一線城市縱使月收入5000+,夫妻二人辛苦一年存款買下一平米。這樣的中等收入者有何獲得感、幸福感。
3、中等收入者必須有穩定的收入,幸福安康的生活。家庭收入除了滿足吃飯、穿衣、住房、汽車消費等,還有適度的旅行、體育健身、娛樂、文化、讀書學習等消費。同時有國家民族認同感、社會責任感、公民意識。
以上三點都具備,才是中等收入者。
先說說2000-5000,相當于七十年代的多少錢
我想說的是如何定義“中等收入”,無論他是人群或是組,才符合大多人的想法和認知。當然統計調查有他的標準,但是這樣公布的調查結論給人傳遞了一種“錯誤”或者模糊的意識,我是中等收入群體中的一員了。也就是人們容易把自己和社會上所謂的“中產階級”混淆了,因此人們對此不認可!
不過我想原來3500元是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現在是5000元,不用交稅的肯定不是高收入人群了,這么想或許你心里會好一些!中等也不錯。
當然統計局調查取樣時
2000元以下18663人,占38%,2000-5000元22305人,占46%,5000元-1萬元6289人,占13%,1萬元以上1323人,占3%。可以看出5000元以下的占84%,這是現狀,而且很多低于當地城市所在的平均收入,這點來看很多人應該沒有拉后腿,也就是說統計應該是真實的可信的,只是提法有些讓人不太贊同。
“中等收入”,我們其實也不必為這和說法而糾結,反而讓我們認識到,這個群體以下的人占多數,如果以這樣的收入來看,那么有多少人會有幸福感?有多少地方的房價會低于這個收入?想想是不是這個“中等收入”是多么的可憐和無奈!
其實無論是什么群體不重要,重要的是統計的真實性。通過統計數據我看到的是,5000元以下占大多數,財富被平均之后我們很多人也不錯!
大家說如果以當地的平均收入做為“中等收入”劃分是否合理,高于的就能中等以上這可以嗎?
2000-5000屬于中等收入群體
我認為這是很貼近老百姓實際收入狀況的數據。
因為這是針對全國的統計,不是只針對經濟發達城市的統計。以2017年的數據來看,全國330個市州當中,人均可支配月收入超過3000的只有32個城市,以2018年的經濟增速推算,目前人均每月上3000的最多也就40個城市。其他290個里邊還有180多個市州人均還不到2000元。
所以兩三千塊在大中城市的城鎮來說看似較低,實際上相對于非城鎮工作者而言,這并不低,而是常態化收入。而且兩三千既然能作為當地平均值,那就意味著至少還有一半人達不到這個標準。那么這樣的收入在當地既然不算低,更算不上高,當然就是中等了。
至于5000,這確實是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分水嶺。因為以2017年數據來說,全國330市州當中,人均月收入超過5000的城市一個都沒有,你沒看錯!一個都沒有!最接近這一數字的是上海,人均4915.7元。如果以GDP增速來判斷收入增幅,那么2018年也只有北上廣深能達到每月5000塊的人均收入,最多再加上杭州、蘇州。
此外,月薪不足5000人群占比在80%左右的市州至少有320個,也就是說,月收入如果能超過5000,那就意味著能夠在320個城市當中超過80%的人群。說5000以上是高收入并不夸張。
我們不能總是把沿海發達地區以及區域龍頭城市的收入水平當做衡量全國所有地區的收入標準參考。就連珠三角中心區域有小深圳之稱的珠海市也一樣滿大街四千左右工資的。更何況內陸城市。即便成都武漢這種中西部龍頭,能找個月薪七八千的工作都會被街坊四鄰羨慕,其他三四線城市月薪四五千就算很不錯的收入了。別聽那些月薪幾萬還哭窮的人忽悠,吹牛誰不會?除了幾個強市以外,其他城市月薪上萬的比例連千分之一都不到,這么巧總在網上被大家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