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經濟合同糾紛的方式有_怎樣解決經濟合同糾紛?
特邀律師
公司與公司產生糾紛,首先要向專業的律師咨詢,把糾紛發生的前因后果都告訴律師,并提供相關證據材料,由律師提供專業的法律意見,分析清楚我方在糾紛中的優勢和劣勢,及不同的處理思路可能導致的法律后果。公司在聽取了律師的法律意見,充分了解了自身所處狀況后,再對如何解決糾紛做出決策。
解決糾紛的首選方式是協商解決。俗話說“和氣生財”,商業經營以誠實信用為生存之道,以長期、重復合作為盈利的重要手段。因此,如果能通過協商,消除雙方的誤會與分歧,找到對雙方都有利的解決糾紛的方法,不破壞雙方合作關系,為未來的長期合作創造有利調劑恩,這對公司保持持續、穩定經營是十分有利的。
其次是向行政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申請調解。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地方各級工商行政管理局是國家規定的合同管理機關,公司之間的經濟糾紛,都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申請調解。行業協會本身就有會員調解的智能,一般來說,公司對所在行業協會的權威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尊重的,畢竟大家同一行業,抬頭不見低頭見,有的行業協會甚至掌握一定的行政資源,權威性就更強了。因此,通過行業協會調解,雙方既不至于對簿公堂激化矛盾,又給了協會面子,最后皆大歡喜,豈不甚好。
最后的選擇才是訴訟或仲裁。訴訟或仲裁一定要專業律師來代理,因為當前我國的司法審判水平越來越高,越來越精細化和專業化,非專業人士很容易在訴訟中因為外行而吃大虧吃暗虧。
需要強調的是,在訴訟和仲裁過程中,也不應關上談判與調解的大門。畢竟,不管選擇什么方式,最終目的都是要解決糾紛,厘清雙方的經濟關系與法律關系,繼續經營下去。在訴訟和仲裁中進行調解,常常也能達到彌合矛盾,減少沖突的效果。而且,調解中雙方都要有所讓步,這樣更容易實現各自的商業利益,避免“贏了官司輸了錢”的尷尬處境或敗訴方死扛不履行判決最終處處受限的雙虧結果。
可以進行協商、調解、仲裁或者訴訟。當事人自行協商解決合同糾紛,是指合同糾紛的當事人,在自愿互諒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政策和合同的約定,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達成和解協議,自行解決合同糾紛的一種方式。合同糾紛的調解,是指雙方當事人自愿在第三者(即調解的人)的主持下,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由第三者對糾紛雙方當事人進行說明勸導,促使他們互諒互讓,達成和解協議,從而解決糾紛的活動。仲裁也稱公斷。合同仲裁,即由第三者依據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訂立的仲裁條款或自愿達成的仲裁協議,按照法律規定對合同爭議事項進行居中裁斷.以解決合同糾紛的一種方式。人民法院根據合同當事人的請求,在所有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審理和解決合同爭議的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一系列法律關系的總和。
一是和解當經濟合同在履行過程中,雙方發生了分歧意見,當事人在充分協商和相互諒解的基礎上,自愿達成合解。
當然,這種和解不能違反法律、政策和公共利益。二是調解 合同雙方當事人發生了合同爭議,彼此又不能達成和解,可以由雙方當事人的上級單位,合同仲裁機關或者人民法院主持進行調解,從而在自愿的基礎上達成調解協議。三是仲裁當事人雙方協商解決不成時,可以依據合同中訂立的仲裁條款和以其它書面方式在糾紛發生前或發生后達成的仲裁協議,向仲裁機關申請仲裁。仲裁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當事人依照民事訴訟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的經濟合同糾紛,人民法院經調解無效的,可以依法對其作出裁定或判決。合同糾紛,是指因合同的生效、解釋、履行、變更、終止等行為而引起的合同當事人的所有爭議。合同糾紛的內容主要表現在爭議主體對于導致合同法律關系產生、變更與消滅的法律事實以及法律關系的內容有著不同的觀點與看法。合同糾紛的范圍涵蓋了一項合同的從成立到終止的整個過程。合同糾紛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民事糾紛,民事糾紛應通過民事方式來解決,如協商、調解、仲裁或訴訟等。在法律上應對合同糾紛主要采取方式。
1、協商
合同糾紛的當事人,在自愿互諒的基礎上,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政策和合同的約定,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以達成和解協議,自行解決合同糾紛,這是最佳的方式。
1.1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自行協商解決糾紛應當遵守以下原則:
一是平等自愿原則.不允許任何一方以行政命令手段,強迫對方進行協商,更不能以斷絕供應、終止協作等手段相威脅,迫使對方達成只有對方盡義務,沒有自己負責任的“霸王協議”。
二是合法原則。即雙方達成的和解協議,其內容要符合法律和政策規定,不能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利益。否則,當事人之間為解決糾紛達成的協議無效。
1.2合同雙方當事人之間自行協商解決糾紛應當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分清責任是非。協商解決糾紛的基礎是分清責任是非.當事人雙方不能一味地推卸責任,否則,不利于糾紛的解決。因為,如果雙方都以為自己有理,責任在對方.則難以做到互相諒解和達成協議。
二是態度端正,堅持原則。在協商過程中,雙方當事人既互相諒解,以誠相待、勇于承擔各自的責任,又不能一味地遷就對方,進行無原則的和解。尤其是對在糾紛中發現的投機倒把,行賄受賄,以及其他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要進行揭發。對于違約責任的處理.只要合同中約定的違約責任條款是合法的,就應當追究違約責任,過錯方應主動承擔違約責任,受害方也應當積極向過錯方追究違約責任,決不能以協作為名.假公濟私,慷國家之慨而中飽私囊。
三是及時解決。如果當事人雙方在協商過程中出現僵局,爭議遲遲得不到解決時,就不應該繼續堅持協商解決的辦法,否則會使合同糾紛進一步擴大,特別是一方當事人有故意的不法侵害行為時,更應當及時采取其他方法解決。
2、調解
合同當事人如果不能協商一致,可以在雙方當事人自愿在第三者(即調解的人)的主持下,在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的基礎上,由第三者對糾紛雙方當事人進行說明勸導,促使他們互諒互讓,達成和解協議,從而解決糾紛的活動。
2.1調解有以下特征:
一是調解是在第三方的主持下進行的,這與雙方自行和解有著明顯的不同。
二是主持調解的第三方在調解中只是說服勸導雙方當事人互相諒解,達成調解協議而不是作出裁決,這表明調解和仲裁不同。
三是調解是依據事實和法律、政策,進行合法調解,而不是不分是非,不顧法律與政策在“和稀泥”或進行行政干預。
2.2調解應當遵守以下原則:
一是自愿原則。即:糾紛發生后.是否采用調解的方式解決,完全依靠當事人的自愿,調解不同于審判;調解人既不能代替當事人達成協議,也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當事人,調解協議必須是雙方當事人自達成。
二是合法原則。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的內容不得同法律和政策相違背,法律、法規沒有明文規定的,應根據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并參照合同規定和條款進行處理。
2.3調解主要有以下3種類型:
一是行政調解。是指根據一方或雙方當事人的申請,當事人雙方在其上級業務主管部門主持下,通過說服教育,自愿達成協議.從而解決糾紛的一種方式。
二是仲裁調解。是指合同當事人在發生糾紛時,依照合同中的仲裁條款或者事先達成的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提出申請,在仲裁機構主持下,根據自愿協商,互諒互讓的原則,達成解決合同糾紛的協議。
三是法院調解,又稱訴訟中的調解。是指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平等協商,達成協議,經人民法院認可后,終結訴訟程序的活動。
3、仲裁
合同當事入協商不成,不愿調解的,可根據合同中規定的仲裁條款或雙方在糾紛發生后達成的仲裁協議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合同仲裁,即由第三者依據雙方當事人在合同中訂立的仲裁條款或自愿達成的仲裁協議,按照法律規定對合同爭議事項進行居中裁斷,以解決合同糾紛的一種方式。
4、訴訟
如果合同中沒有訂立仲裁條款,事后也沒有達成仲裁協議,合同當事人可以將合同糾紛起訴到法院,尋求司法解決。合同訴訟是指合同糾紛的一方當事人將糾紛訴諸國家審判機關,由人民法院對合同糾紛案件行使審判權,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進行審理,查清事實,分清是非,明確責任,認定雙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從而解決爭議雙方的合同糾紛。
1、經濟合同糾紛,是指當事人雙方對經濟合同履行的情況和不履行的后果產生的爭議。對履行的情況產生爭議,一般是對經濟合同是否已經履行或者是否已按經濟合同約定履行產生分歧;對不履行的后果產生爭議,一般是對沒有履行經濟合同或沒有完全履行經濟合同的責任,應當由哪一方承擔和承擔多少產生分歧。經濟合同在履行過程申,由于各種原因,發生糾紛是難免的,因此,選擇適當的解決方式,及時解決合向糾紛,對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避免損失的擴大具有重要意義。
2、解決方式有協商、調解、仲裁、訴訟。
3、具體要依據案情具體分析采取何種方式解決更為妥善。
經濟糾紛,又稱經濟爭議,是指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以經濟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
經濟案件的處理主要有仲裁和訴訟兩種方式。
仲裁是指雙方當事人在糾紛發生之前或者發生之后達成書面的仲裁協議,自愿將他們之間的糾紛提交給雙方同意的仲裁機構進行審理并作出裁決,以解決糾紛的方法。
仲裁有以下幾點特征:1、仲裁以雙方當事人自愿為前提;2、仲裁機構是民間性的組織;3、仲裁的裁決具有強制性的法律效力;4、仲裁過程和結果具有保密性;5、仲裁具有快捷性。
另一個處理方式是訴訟,也就是打官司。
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在經濟訴訟中,它代表國家依法行使審判權并履行相應的職責。
作為案件的審判者,人民法院在經濟訴訟中既是訴訟的參加者,也是訴訟的組織者和指揮者,法律賦予人民法院審判權,使其可以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和方式進行活動,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和履行訴訟義務。
所以,人民法院在經濟訴訟中處于主導地位,對經濟糾紛案件的解決起著決定性作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零三條 人民法院審理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可以進行調解,或者根據物質損失情況作出判決、裁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零四條 附帶民事訴訟應當同刑事案件一并審判,只有為了防止刑事案件審判的過分遲延,才可以在刑事案件審判后,由同一審判組織繼續審理附帶民事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