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資子公司長期股權投資抵消_全資子公司合并層面需要抵消嗎?
特邀律師


合并報表中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包含子公司的所有者權益,這樣說有點別扭,
換個說法 道理不變
合并凈資產=母公司凈資產+子公司凈資產-長投。其中,子公司凈資產=長投 (假設為全資子公司)
是這個道理吧
非同一控制下,母公司長期股權投資與子公司所有者權益的抵消中貸方的營業外收入(或未分配利潤-年初)是指在取得長期股權投資時形成了負商譽,金額的確認就是公允價值與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
而相應的,如果提了盈余公積的也要抵消。
一、會計處理:
會計處理參照會計準則解釋7號——四、母公司直接控股的全資子公司改為分公司的,該母公司應如何進行會計處理?
母公司直接控股的全資子公司改為分公司的(不包括反向購買形成的子公司改為分公司的情況),應按以下規定進行會計處理:
(一)原母公司(即子公司改為分公司后的總公司)應當對原子公司(即子公司改為分公司后的分公司)的相關資產、負債,按照原母公司自購買日所取得的該原子公司各項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如為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取得的原子公司則為合并日賬面價值)以及購買日(或合并日)計算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持續計算至改為分公司日的各項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確認。在此基礎上,抵銷原母公司與原子公司內部交易形成的未實現損益,并調整相關資產、負債,以及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此外,某些特殊項目按如下原則處理:
1.原為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取得的子公司改為分公司的,原母公司購買原子公司時產生的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計入留存收益;原母公司購買原子公司時產生的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應按照原母公司合并該原子公司的合并財務報表中商譽的賬面價值轉入原母公司的商譽。原為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取得的子公司改為分公司的,原母公司在合并財務報表中確認的最終控制方收購原子公司時形成的商譽,按其在合并財務報表中的賬面價值轉入原母公司的商譽。
準則規定:
《企業會計準則第20號——企業合并》第二章 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
第六條 合并方在企業合并中取得的資產和負債,應當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賬面價值計量。
解讀:
子公司改為分公司,屬于集團內部資本重組,集團控制的資源并未發生變化,因此不應確認新的資產或負債,也不會產生新的利得或損失。故相關資產、負債在合并報表/母公司報表中的價值不變。
原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廉價購買利得仍計入留存收益。對于原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商譽及原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中最終控制方收購原子公司時形成的商譽,由于商譽所依附的資產組仍存在,故商譽不會因為法人實體的消失而消失,只是從原合并報表轉為原母公司個別報表。
2.原子公司提取但尚未使用的安全生產費或一般風險準備,分別情況處理:原為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取得的子公司改為分公司的,按照購買日起開始持續計算至改為分公司日的原子公司安全生產費或一般風險準備的賬面價值,轉入原母公司的專項儲備或一般風險準備;原為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取得的子公司改為分公司的,按照合并日原子公司安全生產費或一般風險準備賬面價值持續計算至改為分公司日的賬面價值,轉入原母公司的專項儲備或一般風險準備。
準則規定:
《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應用指南(2014)第三章 合并程序四、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程序(四)計算合并財務報表各項目的合并金額。
3.“專項儲備”和“一般風險準備”項目由于既不屬于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也與留存收益、未分配利潤不同,在長期股權投資與子公司所有者權益相互抵銷后,應當按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份額予以恢復。
解讀:
“專項儲備”和“一般風險準備”由于其專用性,需按原計提及使用情況持續反映其余額,并不會因法人主體的消失而消失。
4.原為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取得的子公司改為分公司的,應將購買日至改為分公司日原子公司實現的凈損益,轉入原母公司留存收益;原為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取得的子公司改為分公司的,應將合并日至改為分公司日原子公司實現的凈損益,轉入原母公司留存收益。這里,將原子公司實現的凈損益轉入原母公司留存收益時,應當按購買日(或合并日)所取得的原子公司各項資產、負債公允價值(或賬面價值)為基礎計算,并且抵銷原母子公司內部交易形成的未實現損益。
原子公司實現的其他綜合收益和權益法下核算的其他所有者權益變動等,應參照上述原則計算調整,并相應轉入原母公司權益項下其他綜合收益和資本公積等項目。
準則規定:
《企業會計準則第33號——合并財務報表》(2014修訂)
第三十八條
母公司在報告期內因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增加的子公司以及業務,應當將該子公司以及業務合并當期期初至報告期末的收入、費用、利潤納入合并利潤表,同時應當對比較報表的相關項目進行調整,視同合并后的報告主體自最終控制方開始控制時點起一直存在。
因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或其他方式增加的子公司以及業務,應當將該子公司以及業務購買日至報告期末的收入、費用、利潤納入合并利潤表。
第三十二條
母公司在報告期內因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增加的子公司以及業務,編制合并資產負債表時,應當調整合并資產負債表的期初數,同時應當對比較報表的相關項目進行調整,視同合并后的報告主體自最終控制方開始控制時點起一直存在。
因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或其他方式增加的子公司以及業務,編制合并資產負債表時,不應當調整合并資產負債表的期初數。
解讀:
子公司改為分公司,屬于集團內部資本重組,集團控制的資源并未發生變化,故原在合并報表體現的收益隨著子公司的消失而在原母公司個別報表體現。
4.原母公司對該原子公司長期股權投資的賬面價值與按上述原則將原子公司的各項資產、負債等轉入原母公司后形成的差額,應調整資本公積;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調整留存收益。
準則規定:
《企業會計準則第40號——合營安排》應用指南(2014)九、關于銜接規定(二)原合營企業重新分類為共同經營時的銜接處理
按享有份額確認的各項資產和負債的凈額與終止確認的長期股權投資以及其他實質上構成對合營企業凈投資的長期權益的賬面金額之間存在差額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一是長期股權投資發生過減值(此時資產與負債的凈值可能較高);二是合營方對單獨主體中個別資產的權利份額與對長期股權投資進行權益法核算時的份額不同,如合營方可能擁有單獨主體表決權股份的45%,但是對單獨主體中某一資產的權利份額僅為40%(此時資產與負債的凈值可能較低)。
解讀:
參考CAS 40所述的按享有份額確認的各項資產和負債的凈額與原長期股權投資賬面價值之間可能因減值而產生差額。子公司改為分公司,屬于集團內部重組,集團控制的資源并未發生變化,因此不應確認新的資產或負債,也不會產生新的利得或損失。
解釋7號規定此差額應調整資本公積。
資本公積不足沖減的,沖減歸屬于母公司的盈余公積,盈余公積不足沖減的,沖減歸屬于母公司的未分配利潤。
(二)除上述情況外,原子公司改為分公司過程中,由于其他原因產生的各項資產、負債的入賬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同所產生的暫時性差異,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的有關規定進行會計處理。
準則規定:
《企業會計準則第18號——所得稅》第四條
企業在取得資產、負債時,應當確定其計稅基礎。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存在差異的,應當按照本準則規定確認所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
解讀:
暫時性差異應遵循CAS 18。
(三)其他方式取得的子公司改為分公司的,應比照上述(一)和(二)原則進行會計處理。
二、稅務處理
母公司吸收合并子公司,有以下兩種不同企業所得稅處理方法(來源): 1、一般性稅務處理。母公司應按公允價值確定接受子公司各項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子公司應按清算進行所得稅處理。母公司分得的剩余資產的金額,其中相當于被清算企業累計未分配利潤和累計盈余公積中按該股東所占股份比例計算的部分,應確認為股息所得;剩余資產減除股息所得后的余額,超過或低于股東投資成本的部分,應確認為股東的投資轉讓所得或損失。子公司的虧損不得在合并企業結轉彌補。
2、特殊性稅務處理。母公司接受子公司資產和負債的計稅基礎,以子公司的原有計稅基礎確定。子公司無須清算進行所得稅處理。子公司合并前的相關所得稅事項由母公司承繼。可由母公司彌補的子公司虧損的限額=被合并企業母公司凈資產公允價值×截至合并業務發生當年年末國家發行的最長期限的國債利率。
不對之處,敬請斧正……關注微信公眾號【大叔說會計】,可以了解更多會計知識,還能加入會計交流群與大家一起學習喔~
在現實社會中,相信有不少人都了解到關于全資子公司合并抵消問題,實踐中,對于屬于全資子公司合并中,所取得子公司應先按權益法,對其長期股權投資進行調整。對此,小編在下文為您具體介紹有關資子公司合并層面是否需要抵消,希望分享的內容能夠有所幫助。全資子公司合并層面需要抵消嗎需要。首先應該按權益法對你的長期股權投資進行調整。抵消分錄是不能抵消稅金的。稅金是按稅法規定計算的,無論你如何編制合并報表和抵消,稅費都不能變。屬于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對于屬于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中取得的子公司的個別財務報表,如果不存在與母公司會計政策和會計期間不一致的情況,則不需要對該子公司的個別財務報表進行調整。另外,在填寫全資子公司合并報表抵消分錄時,母公司報表上對全資子公司的長期股權投資成本為100萬,母公司報表上對該全資子公司按成本法核算,不確認投資收益。應將全資子公司轉為權益法法核算,使長期股權投資的期末賬面數=子公司的所有者權益*持股比率。綜合上述,小編整理有關全資子公司合并層面是否需要抵消的相關內容。由此可見,答案是肯定的。實際上,不論如何抵消分錄,都不能抵消稅金,而稅金是按稅法規定計算的,無論你如何編制合并報表和抵消,稅費都不能變。如果你對這方面還有更多問題,提供專業法律咨詢服務。
假設A為母公司B為其全資子公司,A公司只有一個股東Ha,B也只有一個股東即A,除長期股權投資外A和B沒有任何關聯交易。
合并財務報表時把A和B看做一個整體,這個整體的股東只有Ha,Ha在這個整體中的權益即整體的凈資產是沒有變化的,因為:
*合并后的凈資產=資產A+資產B-長期股權投資-負債A-負債B=(資產A-負債A)+[(資產B-負債B)-長期股權投資]=資產A-負債A=A公司的所有者權益。
其中:
“(資產B-負債B)-長期股權投資”即體現了上述的抵消分錄。
其實所有者權益即為凈資產,即資產中屬于所有者所擁有的部分有多少。換一個角度,其實可以把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都看成資產,負債是所有者以外的人所擁有的本公司的資產,而所有者權益是公司的所有者所擁有的資產。長期股權投資是母公司A的一項資產,他所代表的是子公司B的所有資產中屬于其所有者即母公司A的那部分資產。合并報表時,站在企業集團整體的角度,從資產這邊看,當用資產A+資產B后資產A中有一部分是資產B中屬于A的凈資產,數額即長期股權投資的數額。從負債這部分看由假設可知負債A+負債B沒有可抵消的部分。從所有者權益這部分看凈資產A和凈資產B不能簡單相加,因為他們相加是沒有意義的。凈資產B是屬于A的資產,而凈資產A是屬于股東Ha的資產。對于整個企業集團來說,股東只有Ha,他所享有的凈資產由*式可知合并報表前后是相同的即資產A-負債A,因此,應把資產B-負債B即B的凈資產予以消除。綜上資產方要消除長期股權投資,所有者權益方要消除B的所有者權益。其結果即上面的抵消分錄。
你首先應該按權益法對你的長期股權投資進行調整
借:長期股權投資
貸:投資收益或是資本公積
使你的長期股權投資的期末賬面數=子公司的所有者權益*持股比率。
然后,你才可以進行合并的賬務處理的。
在合并長期股權投資時的分錄為
借:實收資本
資本公積
盈余公積
未分配利潤
商譽
貸:長期股權投資
少數股東權益
營業外收入
你的分錄是這樣的。
1和2:目前中國的合并財務報表準則是實體理論(商譽除外),即將子公司的整體納入合并范圍并確認少數股東權益與少數股東損益,所以1和2都應該是全額抵消,而不是按比例抵消,也就是你列舉的前者
3你所舉得例子是子公司間的交叉持股現象,因為是整體納入合并范圍,這種情況同樣要按實體理論的要求處理,即A的100%所有者權益與甲對A的長期股權投資、B對A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應全額抵消,同時確認少數股東權益。不考慮內部交易未實現損益的情況,在甲的合并層面計算A少數股東權益時,A的少數股東權益比例=1-(甲持有B的股權比例×17%+70%),特別地,甲100%持有B,A的少數股東權益比例=13%
至于你所說的按持股比例抵消,目前僅限于對聯營(或合營)企業的權益法后續計量的長期股權投資,需按持股比例抵消內部交易未實現損益,即剔除多數股東的比例納入合并范圍(單行合并)。
合并報表中,需進行子公司凈資產抵消,假設公司對非全資子公司的投資比例是80%,則少數股東投資比例是20%,抵消分錄如下:借:子公司所有者權益(假設只有股本+留存收益) a貸:長期股權投資-子公司 a*80%貸:少數股東權益 a*20%合并時還要做一個模擬權益法抵消分錄:借:長期股權投資貸:投資收益(子公司凈利潤-利潤分配后的金額*80%)抵消后,合并報表的所有者權益部分就是母公司的所有者權益,同時長期股權投資也抵消完畢,余額是0元;少數股東權益是屬權益類科目,貸方其實是增加項,即上述抵消分錄實際是將少數股東權益真實反映出來,最終體現在合并報表的少數股東權益科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