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個人信息泄露的途徑_個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
特邀律師
在當今社會、尤其在城市叢林里面生存,必然要跟網絡打交道,衣食住行、購物、娛樂、消費都離不開網絡,更不用說幾乎無處不在的攝像頭。這些方便我們、一定程度上也保護了我們,但我們的隱私在大數據下基本上沒有處于裸露狀態。如果這些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的話,對我們的安全將會照成極大的傷害。但對于掌握大數據資源、且能有效利用都是互聯網行業巨頭、或者政府,通常不會做惡、因為互聯網的作用是雙向,任何行為都會暴露在網絡上、甚至還沒有來得及處理就已經散播出去。
另外,隨著國人隱私的意識覺醒,國家也開始立法來保護公眾的隱私安全,公安機關在互聯網安全監督檢查中,發現互聯網服務提供者和聯網使用單位,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尚不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網絡安全法予以處罰。
即便這樣,我們通常來說只需要注意一些事情就會讓自己的隱私泄露的概率大大降低,減少無謂傷害,如:在社交平臺上要盡可能避免透露或標注自己的真實身份,在朋友圈曬圖片的時候,也須格外謹慎;不要在不正規的網站、APP上注冊真實姓名等信息;在網上交易收到產品后的快遞單一定要撕掉或涂黑等,隱匿個人信息等等。
【個人】
1、 設置復雜的密碼
密碼是信息盜取的第一道門檻,冗長又復雜的密碼會增加信息破密難度系數。建議用戶可采用“大小寫+數字+特殊符號”這樣的形式來設置賬戶密碼。需要注意的是,眾多賬戶盡可能不要使用同一個密碼。還有如果記不住過于繁雜的密碼,可以將它記在紙上,放在自己知道的秘密空間里
2、 定期更改密碼
定期修改密碼,會增加賬戶的安全度,3個月更改一次密碼最佳。(不說了,寫完這篇稿小編就去更改APP的密碼…)
3、 不要輕易出售個人信息
目前很多平臺或APP為了拉動新用戶注冊率,會以各種優惠的活動吸引用戶,誘導用戶進行注冊甚至是信息綁定,當有APP或平臺需要獲得你的各項信息權限的時候,可千萬要注意了,別薅羊毛不成反被羊咬。
【企業】
1、 加強安全管理
作為企業管理人員需要加強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做到有償負責管理,數據的安全需要管理權限與加密,堤防內鬼的出現
2、 培訓員工安全意識
給員工進行定期培訓,加強安全防范意識。讓企業員工知道釣魚攻擊的來源及各種釣魚手段,警惕在不明網址輸入用戶名和密碼。這將有助于消除攻擊的頻次,加大攻擊者竊取用戶憑證的難度,防止大規模的數據泄露。
3、 接入云服務安全平臺保護企業信息安全
有些企業并不具備信息安全保護的能力該怎么辦呢?此時,他們可以借助專業的云安全產品或服務,以精密的技術,保障企業的信息安全。防止數據泄露,及時發現漏洞、修復漏洞是關鍵。
例如國內領先的阿里云安全,多層防護+云端大數據。集阿里巴巴集團多年來安全技術研究積累的成果,同時結合阿里云計算平臺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為客戶提供一整套安全產品和服務,幫助用戶發現安全短板。
在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已經成為大家生活的一部分的時候,Facebook的信息“泄露”事件引發的全球性影響也為我們國內互聯網平臺和用戶的信息安全敲響了警鐘,信息安全及隱私不僅關涉企業,同樣需要個人保護。
當今社會,個人信息泄露相當嚴重,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深受其害。
2009年4月,我準備購房改善居住環境,和老婆一起看了很多樓盤,每看一樓盤,售樓部就要求留下聯系電話,沒想到那段時間,天南海北的房地產銷售公司、裝修公司、賣家用電器公司、家具銷售公司等,不分白天黑夜,鋪天蓋地打電話推薦產品,苦不堪言,嚴重影響我和家人生活和工作。
2016年3月,幫女兒買了一輛代步車,這兩年,隔三差五就會接到汽車推銷、維護保養和車輛保險等電話,二手車銷售部,時不時也打電話問我,是否需要購買二手車,整得我很無語。
最近這兩年,每天都接到金融行業的電話,詢問是否需要貸款、會計事務所幫忙申報稅務、錢幣紀念冊、保健品推銷、幫忙炒股票、外幣、期貨、古玩等電話,數不勝數。
前幾天接到一個自稱云南省公安廳緝毒隊的電話,說他們發現我的銀行賬戶,資金流向與他們正在偵辦的販賣毒品案件有交易,要凍結我的賬戶,要求我提供密碼,把賬上的資金轉移至安全賬戶。我一聽就知道,這是騙子的慣用伎倆,直接報警,這個電話再也沒騷擾我了。
我認為,現在個人信息泄露的渠道太多了,比如網上購物、快遞包裹、手機、購房、購車等等,都存在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所以我們一定要小心謹慎,希望相關部門,對惡意泄露個人信息的公司和個人,依法嚴懲。
當然,我們自己也要做好防范工作,不要輕易透露個人信息,特別是快遞包裹上的姓名、地址和聯系電話等個人信息,必須清除干凈,避免上當受騙,避免影響工作生活。我是糧農二代,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通訊工具及網絡的發達,導致我們一舉一動都在被關注中。人性的泯滅及社會的壓力致使一切往錢看。所以,我們的隱私已經成為一些網絡通訊員工牟取金錢的資本。我曾經和一個得到我資料隱私的推銷人員聊過,我的資料他花了50塊錢買來的。他告送我甚至可以對我手機定位。對此,我真的無語了。
以下是個人的心得經驗,供您參考:
1. 個人信息即注冊APP時的實名信息,現在很多APP都支持手機短信注冊登陸。盡量用這種方式注冊,就能減少個人信息注冊時的錄入,也就從源頭降低了個人信息的泄露。
2. 謹慎對待APP訪問你手機資源的權限控制。可借助第三方安全軟件進行管理。
3. 很多人有SIM副卡,對于可信度不高的或臨時注冊的APP,可用副卡注冊,分級管理自己的個人信息,也可降低泄露風險。
歡迎關注,微信搜索小程序“小KAI智能”,帶你探索未知世界!
我們在網上所留下的任何痕跡,都會保留下來。通過一些手段,技術高手們能夠還原數字化的人們。
近日,根據公安部統一部署,多等地公安機關統一行動,摧毀3個通過互聯網非法獲取、販賣公民個人信息并利用公民個人信息復制、盜刷銀行卡的犯罪團伙,共抓獲犯罪嫌疑人31名,查獲被竊公民個人信息20多億條。
然而,這僅僅是眾多竊取個人信息案件中的一例。在目前,你的個人隱私值得多少錢?這個問題可能不好回答。
但是在美國,根據媒體報道,美國偷情網站Ashley Madison的母公司Ruby Corp表示,同意支付1120萬美元,就前年泄漏約3700萬名客戶資料的訴訟達成和解,每名客戶最多可以獲賠3500美元。
根據Gemalto的報告顯示,2014年發生了超過1500起數據泄露事件,其中54%的數據泄露事件涉及用戶隱私和金融方面的信息。總體上,數據泄露事件相比較2013年增長了49%,同比增長78%。
在中國,數據泄露事件也是層出不窮。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徐玉玉案。該事件的關鍵就是徐玉玉的個人隱私被非法買賣,導致其上當受騙。
此外,2014年,支付寶爆發了數據泄露丑聞,超過20G的支付數據資料被支付寶前員工從系統中竊取出去,并出售給第三方電商公司、數據公司。
而2016年12月,京東12G的數據泄露并在網上被非法買賣,這些數據包括用戶名、密碼、郵箱、QQ號、電話號碼、身份證等多個維度,多達數千萬條。
中國的互聯網雖然很發達,網民數達到世界第一,但是個人隱私保護意識還很落后。在網絡上,你的個人信息涉及很廣,包括姓名、身份證號碼、電話、住址、賬號密碼、財產狀況、行蹤軌跡等。比如,現在App發達,使用共享單車需要實名認證,使用地圖類軟件會留下足跡。
根據《人民日報的總結》,人們的信息會有這9種方式進行泄露。
1.各種單據
車票、機票以及快遞包裹上的物流單等,都包含你的個人隱私,千萬不要隨手丟棄。
2.網上互動
在微博或朋友圈中,一些評論或轉發會出現諸如姓名、職務等信息,對此互動應該注意保護隱私。
3.電子郵箱
QQ郵箱顯示QQ號碼,不法分子可從個人資料、空間等渠道獲取網友信息,因此不要隨意留郵箱,可以把QQ郵箱地址中的QQ號改成其他用戶名。
4.社交賬戶
在社交賬戶如實填寫個人信息(姓名、手機號、住址、學校等)會被別有用心的人盯上,所以謹慎填寫身份信息。
5.街邊“問卷”
商家邀請參加填寫“調查問卷”,一般會要求寫聯系方式和住址等,對此要留心等。
6.網上簡歷
網上投簡歷一般有身份證號、住址、聯系方式等詳細個人信息,要做到不要把簡歷隨意給別人。
7.復印資料
各類考試報名、應聘面試等,常復印有個人信息的資料,一些打印店會偷偷留底在轉手賣出,對此復印完資料后,確保刪掉個人資料。
8.“個性化服務”
不少商家通過手機客戶端定位用戶,推送商品或服務,用戶被“實時”監控,在此提醒,不必要的定位服務要隨手關掉。
9.免費WIFI
無線網絡登錄的等級加密較低,加上有些手機軟件沒有數據保護措施,使得黑客能截獲個人信息,對免費WiFi不登或謹慎登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民法通則》之規定,公民隱私權受到法律保護。如若對當事人遭成損害者,視后果的輕重判罰,可實行: 賠禮道謙,經濟賠償,拘留或判刑。如隱私泄露,首先判定是怎樣泄露的,泄露給了誰,然后去公安部門備案,如若遭成經濟損失或人身傷害的,可向公安報案,并提供信息,經公安部門調查核實后,依照以上兩項法律條文之規定,進行判罰。
一是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識。在提供個人信息時要謹慎,不輕易將個人信息提供給第三方。二是要妥善保管信息載體。注意保管好個人身份證、駕駛證、社保卡、銀行卡、快遞單據、火車票、飛機票等個人信息載體,需提供復印件時在復印件上注明專屬用途,防止信息被他人利用。三是要謹慎訪問陌生網站。不登陸不熟悉的網站,把經常訪問的網站放入收藏夾,不明鏈接不要點。四要定時更換上網密碼。使用網絡平臺時,自己的個人電子郵箱、網絡賬號及銀行卡等賬戶應該根據不同的網絡環境使用不同的強密碼。此外,還建議網民們定期對自己的密碼進行更換,避免密碼泄露。五是避免下載不明軟件。下載軟件時,當從正規渠道下載,避免下載、接收和安裝來源不明軟件,降低病毒侵入危及個人信息安全的可能。六是遇到不法侵害要及時報案。市民在遇到個人信息被他人利用,涉嫌詐騙、敲詐勒索等違法犯罪行為時,應保存好相應證據,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