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未成年犯罪_怎樣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特邀律師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實施了犯罪行為。滿14周歲的人實施法律規定的犯罪行為不認為是犯罪,不承擔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只有實施了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的行為,才構成犯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如果未成年人在14歲以前和14至16歲期間都實施了上述行為,那么只對14至16歲期間的行為承擔刑事責任,14歲以前的行為不是犯罪,不能一并作為犯罪追究其刑事責任。已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了法律規定的犯罪行為,都構成犯罪,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犯罪是可以預防的,對一些可能已形成犯罪心理而未實施犯罪行為的人,可以通過采用感化、疏導、暗示等心理學方法,來控制、排除和矯正其犯罪心理,防止其成為犯罪人。 通過以往諸多案例的分析,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預防青少年兒童犯罪。
一、改善社會風氣,消除犯罪誘因個人犯罪心理的形成,社會環境的影響不容忽視。社會中存在的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無時不在腐蝕著青少年的心靈,嚴重妨礙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不少人正是在這些思潮影響下,形成了犯罪心理,走上犯罪道路的。為此,必須旗幟鮮明地加強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加強黨風建設和廉政建設,消除腐敗分子;消除寄生現象,反對享樂主義,鼓勵誠實勞動和適度消費;凈化文化傳播媒介,堅持消除腐蝕青少年人的精神垃圾。要搞好犯罪心理預防,就必須改善社會風氣,凈化社會環境,消除犯罪誘因。
二、加強社會控制,減少犯罪機遇 犯罪心理形成后,只有與適宜的機遇條件發生聯系后,才會轉化為犯罪行為。因此,必須加強社會治安的改善和控制,加強對復雜的公共場所和特種行業的監控,加強技術性防范措施的研究和開發等等,這些都有利于減少犯罪機遇,從而有助于預防犯罪。
三、 加強對青少年和犯罪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防止犯罪心理的形成,必須要防止個體形成反社會意識。要努力培養個體的親社會的意識,包括正確的認識觀、世界觀、價值觀、法律意識、集體主義觀、勞動觀念、愛國主義思想和健康的道德心理結構。 對于已形成犯罪心理的人,要防止其惡性發展,努力矯正其心理發展的方向,還要注意分析犯罪的思想基礎和個性基礎,然后對癥下藥,改變其錯誤的認識,重塑其性格結構。
四、努力克服學校教育中的弊端,從青少年兒童違法犯罪的規律來看,青少年受教育時期也是極容易產生問題的“危險期”,而且犯罪呈底齡化趨勢。因此各級學校加強對青少年的管理和教育,刻不容緩。并且在辦好重點學校的同時,花大力氣辦好普通學校,尤其是普通中學,改變不合理的快慢班,正確對待“后進生”和“雙差生”,進一步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加強學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充分發揮學校對青少年教育的主導作用,是一項長期任務,同時,家庭也要配合學校,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我認為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很重要,家庭和諧和社會安定是預防和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基礎。
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預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國家、社會、家庭、學校和司法機關、未成年人的共同參與。
1、國家要通過立法明確各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各界的預防責任,并引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社會要形成保護青少年、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氛圍,減少不良行為對青少年的影響;
3、家庭要重視青少年價值觀和情感的成長,教育未成年人具有正面的價值取向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4、學校要履行教育責任,不僅僅重視知識的教育,更要重視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
5、司法機關要對未成年人犯罪實施寬嚴相濟的政策,本著治病救人的方針,以專業化預防手段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
6、未成年人自己要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遠離不良影響,爭做文明守法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