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是否可以獨立存在_螞蟻的個體是否具有獨立思想存在?
特邀律師
對。任何信息都是附著在物質載體上,就算光波這樣天生的信息也是有“質”的,量子通信也是建立在光等物質上的。
不會被影響的,還是自己要有主見的。
如果不是特殊情況,高三后期是不宜離開學校,自己獨立復習的。
第一,在家里,作息時間不一定能保證。可能會變得慵懶,喪失斗志。
第二,有疑問,不能及時得到老師的解答,可能會花費更多時間,甚至做無用功。
第三,對知識的系統梳理,進行有目的綜合訓練,這不是高中生自己在家里,就能做的。老師的重要作用,其實多半就體現在這里。
以上解答,僅供參考。
這個問題中獨立思想改為獨立思維應該更合理,如果是說獨立思維,螞蟻的個體是有的,但所謂的“獨立”也要在群體才能體現。螞蟻的大腦雖然大約有250000個神經元,與人類大腦數十億個神經元相比是少了點,單獨拿一只螞蟻出來,個體的行為稍微單一,但在群體中表現的行為卻非常復雜,表現出的是一種“種群大腦“行為。
我們知道是同樣群體生活的蜜蜂,分工蜂,雄峰,蜂后,三者分工明確,工蜂勞動,雄峰幾乎不事生產,蜂后負責領導和養育。但螞蟻的個體除了蟻后負責養育之外,其他個體分工卻不明確,也沒有領導核心,分工角色會根據需要切換。
科學家對一個蟻群著色研究,發現本來是在在家筑巢的螞蟻,當外出巡視的螞蟻回來時,有些就會切換角色,跟著出去覓食了。在這個過程中,外出巡視的螞蟻個體影響了巢內螞蟻行為,而到底怎么決定由哪些個體停下手上的活出去覓食呢,這個過程中肯定有一定的交流過程,又是一個群體行為。
當螞蟻需要換巢時,螞蟻種群會派出偵察蟻,如果只有一個巢地候選時,一只螞蟻就可以決定搬遷了,如果有多個候選新巢地時,需要多只螞蟻進行偵察,表現出由種群來決定哪一個巢穴,它們會過濾掉巢不利的因素,最終選擇一個合適的巢穴。另外螞蟻還會根據個體碰撞概率來判斷種群的密度,以來決定是否擴建巢穴,但碰撞概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時,就停止擴建巢穴。
由上可見,螞蟻作為成功群體昆蟲,種群行為表現高效,行為井然有序,研究螞蟻種群行為,很有借鑒作用。例如計算機科學中的蟻群算法就是由螞蟻的覓食行為靈感而來,目前已應用在交通調度上,智能尋路上面。
科學視野,不同解讀,歡迎評論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