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改革開放具體內容_改革開放的內涵?
特邀律師
改革開放的內涵:
1,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
2,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
3,改革也是開放。
4,改革要處理好發展、速度與穩定的關系。
指的是中辦、國辦《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要問題的框架意見》及相關改革方案(簡稱“1+3”意見方案。
簡單來說就是1個框架意見和3個配套方案,是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總規劃,是任務書和路線圖,是框架性安排和原則性意見。目前實施新高考3+3模式的省(市)只有6個: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東、海南。
在3+3模式下,的確有考生“逃離”物理的問題。像題中所提及的“都不選物理”是不可能出現的,但是確實或有大部分考生放棄物理的問題。
數據說話:3+3模式下,物理的確有些許受冷落
根據上海2017年的單科選考人數統計可以發現:選擇物理的人數有1.8萬人,相比物理,孩子們更喜歡選擇地理、生物和歷史。
再看浙江某中學2019屆的單科選考數據,可以發現,同樣是物理選擇的人數是最少的。
再看一下山東首屆新高考生的單科選考數據:同樣是選擇物理的人數較其他科目而言,要少很多。
3+3模式下,高中授課如何調整?
3+3模式下,實行的是走班教學。
對學生而言:“走班”,意味著沒有固定教室,意味著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課程表,意味著學生可以體驗到不同老師的教學風格與方法;對于教師而言,“走班”教學可能意味著更多的精力在教學內容上,無法再觸及學生層面上的管理。
關于物理人才儲備引發的擔憂
很多人擔心,3+3模式下,考生出于功利性的目的考慮而放棄物理,從而引發物理人才的斷層。
針對這樣的一個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去看:
如果放棄物理的是那些物理成績本身就不好的學生,這個擔心就沒必要了。人家物理成績就是不給力,難不成要逼著人家為了大局去學物理?
如果放棄物理的是那些物理很好的同學,為了在賦分中取得更好的成績而放棄物理選擇了其他更容易賦分高分的科目。那這樣的功利性做法就很令人擔憂了。
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會發現真實的情況是這樣的:學霸都會選物理,學渣(無任何貶義)都會放棄物理。中學實力強的都會鼓勵學生們選物理。中學實力弱的都不太敢鼓勵學生選物理。這種現象在上海、浙江表現的就很突出了。因此浙江上海出臺了旨在保障選擇物理的學生的“賦分保障機制”。保障選擇物理的孩子們在賦分上不再吃虧。
而且,針對考生功利性放棄物理的做法,高校也做出了調整,及時彌補了漏洞。浙江、上海新高考實施之處,考生即使不選擇物理,也可以報考對物理要求比較高的工科相關專業。而后,這一漏洞已經彌補,考生只有選擇物理,才可以選擇工科相關專業。
根據教育部的規定,考生不選物理,以下專業都是不可以報考的:
所在,關于放棄物理,關于對物理人才的斷層缺失的焦慮,個人覺得沒必要。目前的賦分保障機制、加之中學、高校的引導。物理正在被得以拯救。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兩個基本點之一。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方針、總政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經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是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改革開放。
所謂改革,即對內改革,就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自覺地調整和改革生產關系同生產力、上層建筑同經濟基礎之間不相適應的方面和環節,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各項事業的全面進步,更好地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所謂開放,即對外開放,是加快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符合當今時代的特征和世界發展的大勢,是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
1978年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統一全黨意見,路線,方針,政策,全面撥亂反正,經濟建設,改革開放進入快車道!
1978年12月18日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翻開了新中國發展史上新的一頁,自此中國全面走上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發展道路。也正因為這一歷史性創舉,使得中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年,中國整整走過了40年的改革歷程,新時代的中國道路和中國經驗,已經成為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的成功案例和參照對象,且不斷趨向世界舞臺的中央。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當今的中國,正以更大胸懷、更廣視野的全新姿態,以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此時,客觀理性地認識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轉變和歷史性成就,是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再創中國偉大輝煌的重要思想基礎和精神動力。總體來看,歷經40年的漸進式改革開放,促使中國經濟社會實現了以下四個偉大轉變,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一是從經濟發展看,實現了從封閉型經濟弱國向開放型全球經濟大國的轉變。改革開放以來,依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理念,我們漸進式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戶籍制度、鄉鎮企業發展、城市國有企業、外商投資、金融服務、科技管理體制、經濟特區等相關制度的改革,逐漸明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政府與市場、國家與民眾之間的關系,全面調動了生產者積極性,激發了經濟活力,完成了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共同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國民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45億元迅速躍升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增長了226倍,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GDP占世界經濟比重從1978年不足2%,增長到2016年的15%左右,穩居世界第二位。可以說,當今中國是一個名符其實的全球性經濟大國。
二是從治國理政看,實現了從單極化傳統管理向現代公共服務型治理的轉變。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必然對國家的政府管理體制、傳統管理理念、社會管理能力等帶來巨大的挑戰。因此,不斷適應經濟體制改革釋放的活力、社會流動性增加、科技互聯網技術崛起、多元社會組織蓬勃發展等趨勢,協調推進黨的自身建設、重塑中央與地方關系、調整政府組織結構、轉變政府職能,加強城鄉基層政權建設等方面的改革,成為中國漸進式改革開放的政府邏輯與基本內容。中國治國理政模式實現了“權威—民主—法治”的動態平衡,基本形成了以宏觀調控、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保護環境為核心職能,以“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為框架和以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為支撐的共建共治共享、公共服務型現代治理新模式。截至2017年底,國務院部門取消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3以上,工商登記前置審批精簡85%。資質資格認定事項壓減44%,多數省份行政審批事項減少50%-70%;中共黨員總數達到8779.3萬,黨的組織達到436萬個;全國社會組織數量突破80萬個;基層群眾自治組織達到66.2萬個;經過微博平臺認證的政務微博達到173569個。
三是從城鄉結構看,實現了從落后的鄉村型社會向富足的城鄉融合型社會轉變。1978年,我國是一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80%的典型農業型國家。此后,經過采取加大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城市單位體制、設立經濟特區、增設開放城市等改革創新,把農民從原有的土地束縛中解放出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開始流向大中型城市,整個社會呈現出高度的流動性,中國社會走上了現代城市化發展之路,城市活力進一步釋放。截至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已經達到58%的水平,一半以上的人口成為城市市民,并且產生了一大批人口超過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以及人口高度密集、經濟一體化的超大城市區域,創造了新的財富、新的產品、新的文明、新的生活方式。對一個擁有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轉變成一個以城市居民為主的國家,同時以高鐵、互聯網為主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不得不說是巨大的成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在鄉村領域的具體落實。未來中國社會,將是一個城鄉互動共融、協調發展的城鄉融合型新社會。
四是從社會民生看,實現了從溫飽向小康的整體性轉變。通過經濟、政治、社會、生態的全方位改革,為廣大民眾開辟新的就業渠道和發展機會,不斷改善民生,不斷增加收入,讓廣大人民群眾過上富裕、幸福、文明的美好新生活,這是改革開放的初心,也是40年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之一。最典型的就是中國的減貧事業,使得7億多人口脫離了極端貧窮,為世界的減貧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的變化更證明了這一點,1978年時,城鎮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311元,恩格爾系數為57.5%,到2017年時,分別變為了24445元(增長了78倍)和28.6%;1978年農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116元,恩格爾系數為67.7%,到2017年時,分別變為10955元(增長了94倍)和31.2%,城鄉居民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開始走向更加富裕、多元化消費的生活。新時代,隨著交通、教育、醫療、住房、就業創業、文化、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進一步建設,人民對生活的追求從“有沒有”變成了“好不好”,高品質生活開始成為新的追求目標。
3+3與3+1+2的實質相差甚大
(先談3+3的情況 后談創新:文-理-工-社)
3+3是為了增加自由選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合理發展,但由此產生的等級(名次)賦分制導致了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如物理學科很難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會放棄物理,這樣一來原本物理中等的學生在排名時就墊底了,排最后的學生即使考了60分按照等級賦分制排在最后的5%為不及格,只能打40多分,這樣嚴重減分,導致中等的學生在3+3時放棄物理,而跟著差生選科,嚴重違背了教育迎難而上的求知精神!而且3+3是全省統一分數排名,不選物理而選其它賦分更高的科目就會使單科分數增加總分排名靠前。所以3+3很多學生都放棄了物理。
今年省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中途特地再改:
提出物理和歷史必選 而且直接加入總分不賦分,這樣就出現了3+1+2的方案。其中物理和歷史只能任選一門。
這個方案看是解決了問題,其實又回到了原來的文理分科上。這是由于好的大學(一本)的專業必須學物理,而選了歷史的即便學好了化學生物,好的大學專業(一本)也不會選你,仍然不能進入理科專業只能選文科專業!(另:這也說明各校的專業也應該配合高考制度適當修訂錄取條件)
這樣問題就來了!拿湖北省來說估計到時參加高考的學生為40萬人,目前學生是根據3+3選的科,文科人數比理科還多。我們就算各20萬人,拿今年一本的人數來說理科一本招5萬多人,文科1萬多人——也就是說理科每四個人中就有一人為一本,文科生每20個人中才有一個一本,這樣已嚴重不公!
所以當改成3+1+2時應該重新組織學生家長學習重新選科才行,而實際已有失策,這是改革所難避免的!當然今年利用暑期還是可以及時調整的!大家應該提出更好的彌補方案。除了及時調回理科外——如文科生也可以選物理,歷史直接納入總分而文科生的物理仍然用等級賦分加入總分,同時還可根據考分增加一個考生群體質量指數,若都優秀最后一名的60分就不能減分。
由此可見,教育的改革應該在全國范圍內征求意見與改革方案!為什么這么說?
一、事關全國人民的大事 不能由高高在上的少數專家說了算
滬浙的3+3高考改革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但暴露了賦分制的缺陷;
湖北現在的3+1+2使得報考物理的人數大大增加,但又回到了大文大理的怪圈。
所以這些專家的改革是乎都是紙上談兵,沒有深入教育第一線,看似高妙實則是一個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二、教育改革應該集思廣益,廣泛聽取一線老師的意見。
教師身處教育的第一線,對教育的弊端要比所謂的專家更清楚,更能切身體會目前教育的缺點。目前的大文大理把學生分為兩極,使得學生發展方向過于單一,也不符合社會的實際需求,社會的需求是多樣性的,大文大理主要是培養科學家和文教人才,而對大量從事產品研究的理工人才和從事社會類管理人才沒有專門的培養,而是拼命地主攻大理,浪費了大量的精力而在大學才改為工科,而社會性人才高中沒有類似的課程。
所以,根據以上情況我們可以把大文大理直接改為大文大理+小文小理四科,擴展豐富學生的選擇,也與社會的需求相對應,簡單明了也不需要什么等級賦分制。具體內容如下:
...................新的改革方案................
就是除了理科,文科外,再增加生化科(工科),綜合科(社科) (其中“社會學”是政治、社會學、人際學、管理學的綜合)
1.理科(數理化):語文150 數學150 物理150 化學100 社會100 英語100 (理科培養高精科技人才);
2.工科(數生化):語文150 數學100 化學150+50基礎物理 生物100 社會100 英語100 (小理科化工類人才);
3.文科 (文史社):語文200 數學100 歷史150 社會100 地理100 英語100 (文科培養文學人才)
4.社科 (社生地):語文150 數學100 社會200 生物100 地理100 英語100(培養社科類人才) (每科總分均為750分)i
注:1.社會學目前高中沒有,就是政治+人際學。2.以上的分數是為了對應今天的學科分數,真正實現四科,文科分數要突出文,理科分數要突出理。
這樣從理、工、文、社四個方面涵蓋社會的基本需求,各自發揮自己的特長,避開了在高中學習階段與未來的科學家死拼的情形,因材施教各得其所學有所用,更不需要搞什么賦分制!這個方案我覺得 是比較務實可靠的 改革方案。
【】*****【】 如果覺得這個方案比較符合實際,請一定要大力推薦給國家,因為教育改革事關每個家庭,也事關國家未來!
。。。。。。。。。。。。。。
。剛剛學校召集家長開了個會傳達部廳精神,上述內容已坐實,1.選歷史就是文科;2.大學專業不可能一下子調配過來,不選物理只選化學生物重點大學的理科專業不能報。說明3+1+2完全就是大文大理!本來報名人數比應該是1:5,而現在根據3+3的選科人數比倒過來了為3:2 ,會議沒有補救方案就是通知家長要改科的趕快利用暑假補物理!(好像忘了國家政策不準老師補課),不知部廳級專家知不知道,這會帶來錄取時的大混亂?!我建議一個補救方案——現在文科選化學生物的補加一門基礎物理,作為附加分不納入總分成為選理科專業的基礎(和現在的藝考模式近似,增加已選歷史的化生學生的一本指標,目前這個指標為零,如果不補救到時會出現理科一本招不滿,文科優生無處招的問題),高二就不再搞什么及格考,白白浪費學生精力和教學資源,同時根據考生人數比,調配相應的理科專業給文科的小理化生。。。其實最好的方案還是我推薦的文-理-工-社四科方案。
如果覺得可以請大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