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多少地算失地農民_怎樣才算失地農民?
特邀律師
什么叫失地農民?是否有年齡限制?
在過去,土地意味著就是農民的命根子,農民失去了土地當然就會失去了生存的依賴,現如今卻不同了,農民除了種地之外,還有更多的就業謀生崗位。
什么叫失地農民?失地農民就是失去了土地的農民,更準確的來講,農民人均耕地面積低于0.3畝的農民,就屬于失地農民,這個目前還似乎沒有年齡上的核準準則。
農民失地的原因,也是隨著當今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土地被工業建設所占據,農民獲得一定的經濟補償,但從今后就失去了原有賴以生存的土地。就是說農民除了能拿到的一定經濟補償外,還要選擇其他的就業崗位工作謀生。
這對于一些大城市周邊的失地農民來說,就有相對多的就業崗位,還能夠有相應的生活保障,但是對于一些欠發達地區的失地農民來說,就處于“種田無地、就業無崗、保障無份、創業無錢”的尷尬之中了,這也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失地農民群體。
“失地農民”是指我們農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農業戶口的家庭人均耕種面積少于一定面積的稱之為失地農民。這來失地農民朋友的產生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正常現象,也是一個地區在城市化進程中必然出現的一部分群體。
現在農民失地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土地農轉非速度太快,土地征占規模過大,失地農民群體越來越多。其二是對失地農民補償太低,不足以解決他們的長遠生計。其三是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再就業困難等等問題。
“棄地農民”就是現在鼓勵農民土地流轉,一直鼓勵農民將土地流轉,大力推進規模化種植使農業有更好的發展。如果糧食價格上漲,農民覺得種糧收入好,那么愿意流轉土地的農民朋友就不多。農民不進行土地流轉,就很難實現大規模經營,這是一個主要的原因。
農民棄地進城也是現在的發展所致,隨著以后農村改革的深化,農業生產也將趨于規模化與機械化。既能有效降低成本,增加產量,而且也利于病蟲害的防治,農村的小農經濟逐漸被淘汰。農民“死守”一畝三分地吃不飽穿不暖,那還不如進城工作收入高,其次,農民把耕地承包給種植大戶也是一筆很好的收入。
“無地農民”因各種原因,很多農民是沒有土地的,有的是新增人口,有的是當時糧價低,搞農業收入低,然后出去打工了,就沒有參加二輪的延包。僅從新生人口、婚嫁情況來說是農村的無地農民,本身就是個偽問題。只能說集體內成員之間占有土地多少有差別,不能說新增人口無地,真正無地的農民屬于是征地等特殊情況。
無地農民以后還能不能分地?無地農民如果指望在重新分地時能分到土地,那在短期內是不可能的。對于無地農民,目前只能分集體的機動地,不過現實情況是,很多地方已經無機動地可分了。
僅僅只想著單靠重新分地來解決人地矛盾這也是不現實的,因為每增加一個人口就重新分一次地,那么農村的土地會越分越細,最終農民的生活也會無法得到保障。
我是農人顧流芳,一個不聰明卻很努力的“新農人”,歡迎關注@農人顧流芳 ,共同探討農村創業話題,感謝您的閱讀和評論!
失地農民是指農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農業戶口的家庭人均耕種面積少于0.3畝的統稱為失地農民.
現在農村農民有土地也很少有人耕種,糧食賺不到錢,種地劃不來,基本上都荒著的,你雖沒了土地每月有1000好幾的養老金,一年下來最少也得有兩萬多元,遠比一個種地的壯年農民收入高多了。
況且,你的土地征用時賠償的又是房子又是現金多少萬,一定比擁有土地的農民過的更好、更無后顧之憂。
沒有分到土地的農民屬于失地農民,但是和理論上所說的失地農民的概念不同。
真正意義上的失地農民是指原先有土地,后來被國家或者是政府引進的項目給征用了,這樣的農民才是真正的失地農民。
實話實說,我就是一名失地農民,我雖然是農民,但是自己名下的土地被國家給征用了,但是國家對這樣的農民是有補償的,除了給土地補償金之外,還給解決這些農民的養老問題,為他們投養老保險。
題主所說的沒分到土地,是屬于個人的原因或者是村里的原因造成的,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失地農民。
董青島供稿。
配圖來自網絡,版權歸原創所有。
失地農民的失地養老金是指農民的土地被依法征收后,人均不足三分地(一般以村民組為單位),由行政村統一辦理(需要準備照片、身份證復印件、戶口本復印件,填寫相關表格),交鎮縣審核通過后,統一開卡(這邊統一是郵政銀行開卡),然后村民本人憑身份證去銀行激活后領取,男的60周歲女的55周歲才能領取失地保險金(有職工保險不享受)。目前是200元/月,一個季度打卡發放一次。失地金多少和年齡沒有關系,不管是70或者80歲,失地養老金是一樣的,會不定時上調,2018以前是120元/月,后來上調到200元/月。雖然錢不多,但對于農民來說,又多了個基本保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