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在哺乳期離婚_哺乳期內怎么離婚?
特邀律師
要離婚,為何當初還要結婚?選擇了結婚,為什么還要彼此傷害?
從陌生到相濡以沫,你們難道忘記了彼此攜手走過的春秋?難道忘記了曾經的不顧一切和愛的撕心裂肺?難道忘記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日子?難道你們忘記了你們還有一個還在哺乳期的孩子?
筆者也是一位結了婚的人,從戀愛走到結婚,其中艱辛可想而知。既然因為愛情走到了一起,又因為愛情步入婚姻殿堂,請不要放棄這來之不易的一切。
在愛情里可以有選擇的權力,誰都可以率先離開;但在婚姻里不允許,因為孩子是無辜的,即使孩子還小不懂事,也不該萌生離婚的想法。婚姻與愛情不同,婚姻中選擇離開了,傷害的不僅僅是彼此,更是無辜的孩子!
無論對方犯有多大的錯誤,我們可以幫他改過,兩人在一起生活不就是磕磕絆絆,你包容我,我包容你,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嗎?一味的走極端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只會加劇一個家庭的毀滅!
不論愛情里還是婚姻中,雙方都應互相包容,人無完人,誰也難免會有錯誤,互相包容一下,為了家庭,為了孩子,請不要輕易說離婚!
請珍惜你們來之不易的一切,莫等失去才追悔莫及!
本著對婚姻謹慎的態度,抱著善良初衷,奉行對孩子負責到底的原則,建議三思而后行,給彼此一次機會。
當然,作為一只法律青鳥,雖說誰執法誰普法,但法律人普法也是義不容辭的義務。
一、依照我國《婚姻法》第三十四條 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后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后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二、 離婚分為協議離婚和訴訟離婚,如果是協議離婚則不受以上法律限制,若訴訟離婚是男方提出的,除非嚴重影響夫妻感情,如孩子不是男方的或男方的行為嚴重影響女方生命危險;當然女方訴訟離婚的限制就少得多,其背后法理在于兒童利益最大化和女性保護性原則。
三、結合本案,依照我國《婚姻法》三十六條第三款離婚后,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為原則。哺乳期后的子女,如雙方因撫養問題發生爭執不能達成協議時,由人民法院根據子女的權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判決。
四、按照孩子撫養權司法解釋
1、兩周歲以下的子女,一般隨母方生活。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隨父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傳染性疾病或其他嚴重疾病,子女不宜與其共同生活的;
(2)有撫養條件不盡撫養義務,而父方要求子女隨其生活的;
(3)因其他原因,子女確無法隨母方生活的。 2、父母雙方協議兩周歲以下子女隨父方生活,并對子女健康成長無不利影響的,可予準許。
總之,孩子撫養權的歸屬從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權益出發并結合父母雙方的撫養能力和撫養條件等具體情況妥善解決。
孩子是家庭的歡樂,而父母是孩子的支柱。孩子出生后,夫妻應當是快樂的。但有些夫妻卻在孩子出生后的哺乳期就鬧起了離婚,那么,哺乳期怎么離婚?哺乳期可以離婚嗎?哺乳期能不能離婚?看看下文就知道了。
- 哺乳期離婚的問題取決于夫妻是訴訟離婚還是協議離婚,還取決于是妻子提起離婚訴訟,還是丈夫提起離婚訴訟。END
- 根據婚姻法的規定,妻子處于哺乳期的,男方提出離婚是不可以的。但是,在女方哺乳期期間,男方提離婚并非絕對不允許,如果女方有重大錯誤,或因婚后與人通奸懷孕,或者分娩期間與人亂搞兩性關系等,人民法院查明屬實,可以受理該離婚案。END
- 妻子可以在哺乳期離婚。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女性在懷孕期間、分娩后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后六個月內,可以提出離婚。如果女性決意要在哺乳期離婚,經法院審理查明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無和好可能的,法院依據事實情況可以判決離婚。尤其是男方的過錯使女方提起離婚,那么判決其離婚對女性和嬰兒可能反而會更好,更有利于保障她們的權益。END
- 協議離婚是指,夫妻雙方都愿意離婚,并且對子女撫養、財產分割的問題達成協議后,前往民政局辦理離婚登記,領取離婚證。
婚姻法沒有對哺乳期期間的協議離婚予以禁止。因此,只要夫妻雙方愿意且達成協議,那么夫妻可以在哺乳期辦理協議離婚。
END
- 夫妻在哺乳期的訴訟離婚和協議離婚的程序是不同的:END
- 1.離婚的男女雙方共同到一方常住戶口所在地的區縣民政局(或鎮人民政府)婚姻登記機關提出申請;
2.雙方當事人填寫《申請離婚登記聲明書》,并親筆簽名或按指印;
3.雙方當事人在婚姻登記員面前親自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名;
4.婚姻登記機關對離婚當事人提交的證件、協議書、證明材料進行審查,符合離婚登記條件的,予以登記。
END
- 辦理訴訟離婚提交的材料有:起訴書及起訴書副本、身份證、戶口本、結婚證居住證明引起感情破裂的主要原因的證據材料、提供子女的基本情況和撫養狀況的證明等材料。
- 以上就是對“哺乳期怎么離婚”“哺乳期可以離婚嗎”“哺乳期能不能離婚”所作的解答。總之,夫妻應該盡量避免在哺乳期離婚,因為哺乳期正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如果夫妻在哺乳期想要離婚,不妨盡量尋求律師的幫助,因為這哺乳期離婚會涉及到子女的撫養問題。
你好,我是一名職業律師,我來回答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