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化的含義和特點_文化是什么?如何影響人生?
特邀律師
謝謝悟空邀請!
理解是否"有文化"?首先應該明確:文化是一種表現,一種氣度,一種修為。
一個有文化的人,應該能夠做到:
植根于內心的修養;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一句話:不需要別人提醒,就能夠有自覺、自醒的行為。
讀了很多書,擁有很高的文憑,和有沒有文化,有時完全是兩碼事。有學歷的人不定有文化,沒學歷的人不一定沒文化。
文化人的魅力在于他的德行,在于骨子里透露出來的修養、氣度、情懷,是品位、智力、道德的結合體??。
只有有德的人,心懷善念的人,才算有文化。只有心存善念的人,才能看到善,才能行善;即只有有德之人,才能做有德之事。
文化知識可以通過后天積累,努力學習獲得。但成為德才兼備的文化人,則需要知行統一,不斷加強道德修養。
好書以明德。只有讀到好書,遇到好人,才能使自己成為有文化的人。
愿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有文化的人,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文化人。
所謂文化:是文字對生活習性的記錄,陳述與傳承。
所謂知識:對過去,現在,將來發生或及將發生的事情的一種認知與研判。
文化,是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我對它的理解是,簡言之,文化是人類社會一切文學藝術的總稱。它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
物質文化指對有特質的物質世界,如奇石,根雕,霧松,飛鳥,高樓,大海,人類,……的藝術表現形式。
精神文化指對人類的信仰,七情六欲,琴棋書畫,吹拉彈唱,階級斗爭,……的表達方式及內容。
文化與社會的關系是,
文化來源于社會,反映的是社會現象是社會的一部分。而社會則是文化的基礎。文化是社會的部分,社會則是人類的全部,二者是局部和整體的關系,反映和被反映的關系。
我是這么認為的;
一,“文化”是一個涉及眾多生活領域的詞匯,既是精神財富,更是物質財富;
“文化”,范圍廣泛;比如:“衣、食、住和行”;
1,“衣”,穿衣(鞋)戴帽,要得體,就的講文化;
2,“飲食”,“民以食為天”,人類生存和生活最大的事,也得的講文化;
3,“住”(起居生活),更的講文化(建筑,自然和環境文化);
4,“行”,走路也好,坐車(開車)也罷,總的走正常的路面不是!這還的講文化,樹文明!
二,“文化”是人們經過日常生活的點滴而形成的;
“文化”,通常被人們理解為,有知識就是有文化;其實,這只是被理解為一個領域,而其延生的文化內涵廣之又廣,用“泛文化”來冠名不為過;
比如:
1,國學,以儒為尊為表;
以道為基為根,
以佛為悟為心(善良);
2,藝術;
沒有相關的專業知識,我們也體會藝術文化的魅力;
3,收藏;
普通人買不起古董,也能保留“銀元”和“糧票”,這也是收藏文化!
4,詩歌;
作為一個地球村的村民,我想在胎兒期(聽覺功能具備),就能意會詩歌了;更別說是我們成年人,隨時隨地就能哼唱幾句優美悅耳的詩歌了!這便是“文化”的傳承和傳播!
5,讀書;
有這么一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我認為,讀書既能提升自己的學識,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
您覺的呢!
三,“文化”,她無處不在,且趨于完美;
比如,民俗文化;
江南的“舞獅和廟會”,北方的“趕集和扭秧歌”;
內蒙古自治區,牧區的“祭腦包”,農歷的五月十三日;
既能體現民間的傳統文化,也能傳承民間文化;這便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興盛不衰的“文化”佐證。
四,新時代下的“文化”復興和自信;
當在“新冠肺炎”疫情攻堅之后,在網上看到很多同胞們,有這樣的留言和評論如下;
“厲害了,我的國”!
“只愿來生,還做中國人”!
感謝悟空先生!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什么是文化,懂了什么是文化既然就明白文化是如何影響生活的。
東西方的辭書或百科中有一個較為共同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于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它有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說來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給文化下一個準確的定義,確實是件困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眾說不一。我們不妨就理解:相對政治與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生活活動。
可見文化從各個渠道、各個方面影響著我們人的一生。人的一生無外乎兩個主要活動:一是精神世界,二是社會生活實踐。當文化通過學習、閱讀、積累、實踐,再學習、再閱讀、再積累、再實踐,周而復始,往復進行,就構成了人生漫漫之路。什么樣的文化影響著什么樣的人生,通常說一個人的信仰或意識形態會成就一個人的人生軌跡,其實,這就是文化的范疇。
所以,我們不斷地加強學習、不斷地用新增長的文化知識充實自己,才能更好地與時俱進、融入社會,使人生光艷;反之,一個人不求突破,不思進取,也會黯淡失色。
在頭條里,在我們很多粉友中,就有許許多多的文化高人。我也經常去看他們(她們)發表的好文章、努力領會他們(她們)優秀文章的內涵、學習他們(她們)品德兼備的質樸文化,這不失為一個“取巧”。
很顯然,文化正從各個領域、從各個方面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