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定財政職能范圍的理論依據_財政中的外部效應名詞解釋?
特邀律師
財政的職能表現為四個方面:即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經濟穩定職能和經濟發展
職能。
一、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內容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財政可通過采取轉移支付制度和區域性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強制度建設、消除地方封鎖和地方保護、完善基礎設施、提供信息服務等方法,促進要素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推動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
2、財政通過調整投資結構,形成新的生產能力,實現優化產業結構的目標。如交通、能源等基礎產業項目的資金和技術"門檻"高,政府就可通過產業政策指導和集中性資金支持,防止規模不經濟的產生。除了政府直接投資外,還可利用財政稅收政策引導企業投資方向,以及補貼等方式調節資源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的配置,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
3、市場無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政府的基本職責。政府一般以稅收等形式籌措資金,以不損害市場機制和秩序為原則,提供公共商品。
二、收入分配職能的主要內容表現在以下五方面:
1、稅收轉移支付,即對高收入家庭課征累進所得稅并對低收入家庭給予補助二者相結合的方法;
2、用累進所得稅的收入,為使低收入家庭獲益的公共服務提供資金。
3、對主要由高收入消費者購買的產品進行課稅,并同時對主要為低收入消費者使用的其他產品給予補貼二者相結合的方法;
4、完善社會福利制度,使低收入者實際收入增加,個人收入差距縮小;
5、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促進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人口的合理流動,這是調動勞動者勞動積極性,遏制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進一步擴大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財政職能作用 大力支持體育事業發展。
三、經濟穩定職能的主要內容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在市場經濟中,實現充分就業。
2、穩定物價水平。
3、平衡國際收支。
四、經濟發展職能的主要內容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1、管理國家和社會公共事務。
2、發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促進經濟發展是財政無法推卸的責任。
3、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完全可以利用有效的財政政策,加快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實現經濟發展。
財政采取以下兩種政策手段來實現其職能:
一、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和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將財政政策分為自動穩定財政政策和相機抉擇財政政策,是根據財政政策調節經濟周期的作用來劃分的。
(1)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是指財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種內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預行為就可以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自動調節經濟的運行機制。這種機制也被稱為財政自動穩定器。
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是包括個人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累進所得稅自動穩定作用。在經濟蕭條時,個人和企業利潤降低,符合納稅條件的個人和企業數量減少,因而稅基相對縮小,使財政政策--加息用的累進稅率將對下降,稅收自動減少。因稅收的減少幅度大于個人收入和企業利潤的下降幅度,稅收便會產生一種推力,防止個人消費和企業投資的過度下降,從而起到反經濟衰退的作用。在經濟過熱時期,其作用機理正好相反。
另一方面,是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動穩定作用。如果經濟出現衰退,符合領取失業救濟和各種福利標準的人數增加,失業救濟和各種福利的發放趨于自動增加,從而有利于抑制消費支出的持續下降,防止經濟的進一步衰退。在經濟繁榮時期,其作用機理正好相反。
(2)相機決策的財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據一定時期的經濟社會狀況,主動靈活選擇不同類型的反經濟周期的財政政策工具,干預經濟運行行為,實現財政政策目標。相機抉擇財政政策具體包括汲水政策和補償政策。汲水政策是指經濟蕭條時期進行公共投資,以增加社會有效需求,使經濟恢復活力的政策。
汲水政策有四個特點:
第一,它是以市場經濟所具有的自發機制為前提,是一種誘導經濟恢復的政策;
第二,它以擴大公共投資規模為手段,啟動和活躍社會投資;
第三,財政投資規模具有有限性,即只要社會投資恢復活力,經濟實現自主增長,政府就不再投資或縮小投資規模。補償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識的從當時經濟狀況反方向上調節經濟景氣變動的財政政策,以實現穩定經濟波動的目的。在經濟蕭條時期,為緩解通貨緊縮影響,政府通過增加支出,減少收入政策來增加投資和消費需求,增加社會有效需求,刺激經濟增長;反之,經濟繁榮時期,為抑制通貨膨脹,政府通過財政增加收入、減少支出等政策來抑制和減少社會過剩需求,穩定經濟波動。
二、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
將財政政策劃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是根據財政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總量和結構中的不同功能來劃分的.
(1)擴張性財政政策(又稱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的總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國債、降低稅率、提高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
(2)緊縮性財政政策(又稱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減少和抑制總需求;主要措施有:減少國債、提高稅率、減少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
(3)中性財政政策(又稱穩健的財政政策)是指財政的分配活動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保持中性。
外部效應外部效應是指私人費用與社會費用之間或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之間的非一致性,其關鍵是指某個人或經濟組織的行為活動影響了其他個人或經濟組織,卻沒有為之承擔應有的成本或沒有獲得應有的收益。這些外部效應的存在,決定了帶有外部效應的物品在市場上只能是過多或過少,從而導致社會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因此,政府有責任糾正外部效應問題,包括采取財政收支政策在內的非市場調節方式,從而進一步確定財政職能范圍。
稅收的財政職能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的重要手段,通過參與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分配,將社會產品的一部分轉變為國家所有,以滿足國家需要。稅收的財政職能是通過設置不同的稅種.參與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分配來實現的。
財政分配的依據是什么國家的權力和經濟需要。 財政分配的目的是保證國家實現其職能的需要,這種需要屬于社會公共需要。 所謂社會公共需要,是指向社會提供公共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權利和經濟發展的社會條件等方面的需要。 社會公共需要具有四個特征: 第一,社會公共需要提供的公共產品,其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 第二,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提供的產品不具有排他性; 第三,社會成員享用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無需付出代價或只需付出少量的費用; 第四,滿足社會公共需要的物質來源只能是剩余產品價值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