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控制包括哪些方面_內部控制有幾個要素?
特邀律師
組織規劃控制。
授權批準控制。預算控制。實物控制。內部控制是指經濟單位和各個組織在經濟活動中建立的一種相互制約的業務組織形式和職責分工制度。為了實現其經營目標,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可靠,確保經營方針的貫徹執行,保證經營活動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單位內部采取的自我調整、約束、規劃、評價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續與措施的總稱。內部控制的目的在于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它是因加強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而發展完善的。最早的控制主要著眼于保護財產的安全完整,會計信息資料的正確可靠,側重于從錢物分管、嚴格手續、加強復核方面進行控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生產規模的擴大,經濟活動日趨復雜化,才逐步發展成近代的內部控制系統。- 控制環境包括:職業道德、員工的勝任能力、管理理念和經營風格、組織結構、權利和責任的分配、人力資源政策與措施、董事會與審計委員會以及反舞弊等內容。
- 所謂控制環境,是指對建立、加強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主要是指重大影響因素。控制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企業內部控制的貫徹和執行以及企業經營目標及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
- 控制環境決定了企業的基調,影響企業員工的控制意識。它是其他要素的基礎,提供了基本規則和構架。控制環境因素包括:員工的誠信度、道德觀和能力;管理哲學和經營風格;管理層授權和職責分工、人員組織和發展方式;以及董事會的重視程度和提供的指導。
按美國的COSO委員會提出的《內部控制-整合框架》分為以下五要素:
1、控制環境
2、風險評估
3、控制活動
4、信息與溝通
5、監察 中國的《內控規范》借鑒了美國的COSO委員會提出的《內部控制-整合框架》,并結合中國國情,要求企業所建立與實施的內部控制,應當包括下列五個要素: 1、內部環境 2、風險評估 3、控制活動 4、信息與溝通 5、內部監督
內部控制活動包括: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授權審批控制、會計系統控制、財產保護控制、預算控制、運營分析控制和績效考評控制。
內部控制,通俗來講就是相互牽制,對可能給企業造成風險的經營、管理行為,不允許一手清,至少需兩個以上的崗位或部門協同才能完成,以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概率。當然有時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對一些風險較低的管理行為,可能也會容許一手清。內部控制的設置與企業規模有關系,一般企業規模越大,內部控制會越嚴密、崗位分工會越細。
內部組成
1.控制環境(Control environment) 它包括組織人員的誠實、倫理價值和能力;管理層哲學和經營模式;管理層分配權限和責任、組織、發展員工的方式;董事會提供的關注和方向。控制環境影響員工的管理意識,是其他部分的基礎。
2.風險評估(risk assessment) 是確認和分析實現目標過程中的相關風險,是形成管理何種風險的依據。它隨經濟、行業、監管和經營條件而不斷變化,需建立一套機制來辨認和處理相應的風險。
3.控制活動(control activities) 是幫助執行管理指令的政策和程序。它貫穿整個組織、各種層次和功能,包括各種活動如批準、授權、證實、調整、經營績效評價、資產保護和職責分離等。
4.信息的溝通與交流(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信息系統產生各種報告,包括經營、財務、守規等方面,使得對經營的控制成為可能。處理的信息包括內部生成的數據,也包括可用于經營決策的外部事件、活動、狀況的信息和外部報告。所有人員都要理解自己在控制系統中所處的位置,以及相互的關系;必須認真對待控制賦予自己的責任,同時也必須同外部團體如客戶、供貨商、監管機構和股東進行有效的溝通。
5.對環境的監控(monitoring) 監控在經營過程中進行,通過對正常的管理和控制活動以及員工執行職責過程中的活動進行監控,來評價系統運作的質量。不同評價的范圍和步驟取決于風險的評估和執行中的監控程序的有效性。對于內部控制的缺陷要及時向上級報告,嚴重的問題要報告到管理層高層和董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