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校園貸的危害性_為何校園貸為何變成“校園害”?
特邀律師
1、目前一般意義上的校園貸絕對是毒草,必須要鏟除。什么“女大學生裸貸”、什么“大學生無力還款跳樓自殺”的新聞屢屢奪人眼球,更是證明了校園貸危害之大。
2、但這件事情,要雙管齊下,只靠嚴打還是比較難的,一方面借貸行為及催收行為越來越隱蔽,很多事情在沒有矛盾徹底激發之前,很難被發現,所以打擊成本是非常高的。另一方面,從2009年開始,因為大學生的信用卡壞賬率太高了,銀監部門實際上取消了給在校大學生發放信用卡,同時,據調查約30%的大學生時常會陷入經濟緊張階段,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大部分學生的主要經濟來源依然是父母,仍然有10%左右的人會設法借款,包括小額貸款和校園貸,其中校園貸又占比約三分之一。所以除了打擊之外,還應該加強學生的教育,對于成人來說,想改變他們的消費觀念、金錢觀念太難了,但起碼可以告訴他們校園貸的風險,如果每個大學生都能有一節課,在課上進行風險警示,估計能有一定的效果。
3、大學生借款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借貸金額非常小,很多常常只有幾百塊,偶爾會購置名牌IT產品、衣物會借貸數千元,但總體上額度還是比較小的,這個如果就個案來說,警方受理也有一定難度,所以不是很好打擊。
4、個人認為,從社會執法成本來說,徹底鏟除是很難的,而且無論如何打擊,注定仍然還會有一部分會堅持自己的做法,就像明知道干壞事可能要坐牢一樣,但是還會有任鋌而走險,對于這樣的人,只要沒有普遍性,只能說由他去了。
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對校園貸或裸貸,大學生應該果斷說 不 !
校園貸或裸貸是社會病。父母在家辛苦勞動,上大學的孩子應該懂得為父母分憂,費用應該量力而行適當寬松,在家里與父母應該有個大致的計算,沒有什么特殊情況不能搞借貸。因為借貸是必須要按時還債的。攀比和虛榮害自己更害父母家人。家景好的不需要借貸了。
看了題主這問題,我真的對現在一些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讀書的目的搞不懂,為換個新手機竟然去搞“校園貸"而導致被人脅迫,這種事發生在校園女大學生身上真不可思議。
談談看法:
首先,就“校園貸"這種做法為什么能有存在的空間?按此描述看,這應該是屬非法放高利貸性質,這與前些年社會上一些團伙號稱“東北幫"還有其他形式的“幫"走村竄戶放高利貸的行為的團伙手法相似,為什么得不到徹底嚴厲的打擊。
其二,大學生中像這女生一樣,為虛榮心,不考慮家庭經濟的艱難,盲目攀比,最終上當受騙者不論男女生估計不在少數(發生此類情況雖為不幸但不值得同情),我相信這樣的大學生無論在什么大學讀書其主要精力一般都不會用于學習上,也成不了什么大器。學校應該在入學教育上要作相關方面的嚴格要求。
其三,公安部門應對“校園貨"等違法行為進行嚴密排查并切實開展嚴厲打擊,做到不留死角。
騙子貸款的比較多,有些事違法的,條件滿足的話最好去銀行申請
申請貸款業務的條件:
年齡在18到65周歲的自然人;
借款人的實際年齡加貸款申請期限不應超過70歲;
具有穩定職業、穩定收入,按期償付貸款本息的能力;
征信良好,無不良記錄,貸款用途合法;
銀行規定的其他條件。
大學生陷入校園貸陷阱,個人認為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大學生錯誤的消費觀念,另外一類是對校園貸的陷阱了解不深。
錯誤消費觀念
客觀的說目前各種消費成本相對比較高,大學生群體可以說是第一次實現財務自主支配,能隨著自己的意愿支配手頭上的各類資金,同時也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借款渠道。對于一些陷入校園貸的大學生,很多借款人在借款時自己都已經意識到根本無力償還,只是被當時的消費沖動所蒙蔽。不顧一切的消費之后,就不得不借新還舊、循環往復,不可自拔。
校園貸危害了解不深
目前很多大學生都做起了微商,很多人想要創業,做點生意,這個初衷值得鼓勵。父母不支持,金融機構政策限制,大學生無法從父母以及一些正規的金融機構獲得信貸支持,無奈之下選擇網絡平臺。同時大學生對借款的利率、手續費等政策了解不夠清楚,沒有仔細閱讀相關條款,錯誤的以為通過自己的“生意”能夠償還借款利息。一方面創業不易,不一定能賺錢,另一方面對校園貸的高息陷阱全然不知,最終陷入絕境。
大學生養成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念是首要的,了解創業不易也很有必要,正規的金融機構對確實有借款需求的大學生群體的政策支持也非常關鍵。學校也可以將基礎金融知識教育列為常規課程,讓大學生真正的了解各種金融產品。
校園都是學生,然而學生現在都正處于沒有經濟來源,基本都靠家里補貼生活費用,在這個沒有償還能力的年紀,恰巧是這個年紀又喜歡攀比,這就導致了貸了款卻無法償還,而且大多數學生沒有時間,又不肯去兼職打工,所以只能想別的途徑去償還,裸貸,肉償,騙錢,走上不歸路。